著名小提琴家朱丹中山演绎“梦幻弓弦” 丝滑琴声重现少年“初心”
■精心选曲,重现艺术家青春记忆
每次中山的独奏音乐会,朱丹都会精心选曲。本次“梦幻弓弦”音乐会的四首曲目主题就聚焦伟大作曲家青少年时代的艺术理想和追求。“贝多芬的《降E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12号 第3首》是贝多芬20岁时所写,已经展现了他作为天才作曲家的禀赋,而接下来埃内斯库的《童年印象组曲,作品28号》则是他1940年59岁住在巴黎回忆在罗马尼亚的童年记忆和故事。《童年印象》组曲涵盖了一天(白天,黑夜和第二天早晨)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罗马尼亚民族音乐风格。它并非是一部程式性的作品,而更像从作曲家的童年记忆中提取出了一些仍然鲜活着的,视觉的和听觉的片段——其中囊括了比如街头小提琴手的即兴表演、年老乞丐的哀叹、在花园幽暗处潺潺流动着的小溪、笼中鸟儿尖厉的鸣叫、墙上安挂着的布谷鸟闹钟、摇篮曲温柔摇摆着的节奏、啾啾响着的蟋蟀鸣叫、从窗格玻璃中映射进来的朦胧月光、烟囱管道中气流的低吟,还有那晚间在门外呼啸着的暴风雪,以及不可言喻的,雄伟的日出场景。这些其实都是埃内斯库童年时听到见到的、深深印在脑海中的情景,音乐具有浓郁的法国印象派晚期的特征。下半场,来自斯洛文尼亚的作曲家马蒂希其的《三首小提琴与钢琴曲,作品17号(作于1949年)》是他青年时代在巴黎写的,富有幻想的旋律也展示了印象派后期的特征。虽然埃内斯库和马蒂希其出生年代不同,但都是在上个世纪40年代的法国所写,风格有相似之处,同样都蕴含了他们对艺术理想的追求。
最后一首《F-A-E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最为特别,是由三位伟大作曲家舒曼、勃拉姆斯和迪特里希共同创作,朱丹介绍说,F、A、E本身是fa、la、mi三个音符,但同时也在德语里表示自由且孤独的意思。“勃拉姆斯和迪特里希都是舒曼的学生,当时都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不久后他们共同的好友约阿希姆将要来开演奏会,舒曼便提议玩一个音乐聚会游戏,写一首集体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作为欢迎约阿希姆到来的献礼。他们每人写一个乐章(有一位写了两个乐章),采用约阿希姆的座右铭缩写"FAE"(意为“自由并孤独”)作为贯穿每个乐章的主题,并以此命名这首奏鸣曲,整首曲目洋溢着蓬勃的生气。
■用音乐链接不同时代的少年梦想
除了带来经典的音乐作品,每次朱丹的独奏音乐会也会邀请世界级的钢琴家与他合作,“不光是小提琴,钢琴同等重要,才能呈现出完整的曲目。此次我邀请了多才多艺的芬兰名家帕瓦利·尤班涅与我一起演绎,作为一位充满活力的音乐家,他才华惊人,在独奏、合奏、录音、艺术总监和当代先锋艺术演奏等领域,均引起国际古典乐界广泛关注。十年前我们就已经认识,在芬兰的音乐节合作过室内乐和独奏作品。他不仅是优秀的演奏家,也是教育家,在芬兰的音乐学院做钢琴教授,培育青少年钢琴家。”
在演奏之前,他们还为中山的琴童们举办了一场大师班活动,耐心且热情地与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琴技。在谈到中山琴童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方向时,朱丹表示,中山培养青少年音乐文化素质修养方面做了很多工作。“音乐艺术从小培育是影响一辈子的,是否成为演奏家并不重要,重要的用音乐滋养人的精神,这次音乐会的主题就是希望用伟大作曲家青少年时代对艺术的追求,让当代青少年感受到他们的志向和梦想。我想通过音乐会让大家和这些音乐家们的精神世界产生链接,他们并不那么遥远。”
朱丹特别指出,我们都说如今的孩子竞争压力巨大,课外生活是从一个培训班到另一个培训班,但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幸福和痛苦,回到这些作曲家身上,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温饱都不能解决,却能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热爱、执着坚持创作,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贝多芬小时候生活条件艰苦,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埃内斯库作为钢琴、小提琴、教育、指挥的全能型音乐家,晚年在巴黎已经声名鹊起,培养了梅纽因这样的指挥家,但他生活依旧穷困潦倒,住在贫穷的巴黎十七区,舒曼和勃拉姆斯更不用说了。尽管生活简朴,但大家对于精神的追求那么崇高。人的一生十分有限,寻找到和自己契合,能够托付终生的理想和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的目标明确,选择笃定,反而会有一些收获。”朱丹说
本报记者 冷启迪
新闻推荐
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通讯员蔡欣博报道:9日下午,第五届完美公益影像节在中山市华南中医药城举行。现场公益追梦人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