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合”鸣 让钢琴伴奏“唱”起来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我们通常说,指挥是合唱的灵魂,歌声是合唱的主体,却往往忽略了钢琴伴奏在合唱中的作用。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现执教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姜盼老师则表示,优秀的合唱应该是指挥、合唱、钢伴“三足鼎立”,优质的钢琴伴奏可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全面地激发出歌唱者的热情,也可以和人声形成互补,将合唱未能表达出的留白部分填满,让合唱的情绪更加饱满。
在讲座中,她用多首独唱、童声和混声作品来说明钢琴在合唱里所担负的角色,“有时是伴随、陪伴,有时是烘托底衬,有时是领航、助推。”在独唱曲目伯恩斯坦的《Peter,Peter》中,姜盼以钢琴声助推孩子的歌声,“弹琴的人要揣摩唱歌人的感受和呼吸,跟着他的呼吸往前走,帮他达到曲目的高潮部分,然后完成换气和情绪的转换。”在人声与琴声的呼应中,小小歌唱者也从平静叙述转变为俏皮逗趣。而在混声合唱《海豹摇篮曲》中,姜盼的钢琴声则变成了小海豹生长的大海,层层递进的琴声如同后浪推着前浪,在女声柔美的哼鸣后,几串高音区轻柔的滑音,如同海底泛起来的小水花,成为海豹安睡的摇篮曲。“这个时候,钢琴更多的是气氛的烘托,还有合唱声音停下后的补充以及延伸。”
而在童声合唱《铃兰》中,几个不和谐的和弦竟产生了和谐的音效。独奏琴声如同铃兰的花型铃铛一样清脆跳跃,音效晶莹剔透,与童声的和唱一问一答,让歌曲充满轻盈的美感。“这时候的琴声有时是主角,有时是配角,主角时要大胆引领曲势往前走,配角的时候就要甘做衬底,在曲目里根据不同的需要,力度、音色都要弹奏出不同的效果。”
在姜盼和邓卓锐的引领下,来自中山合唱团二团(中山教师合唱团)、中山市实验小学、中山市石岐第一小学的歌者也根据指挥和钢琴的变化呈现出更丰富的声音状态,将曲目演绎得更有情感色彩。一些参与过合唱实训的中山音乐老师表示,钢琴与合唱的有机结合,能够将钢琴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也能够将合唱的震撼力和高亢情绪完美地体现出来。
据悉,此次工作坊也是中山合唱周活动的延续。参与者表示,它对提高中山市教师队伍的钢琴伴奏水平,特别是提高钢琴伴奏与合唱的默契度大有裨益,对全国首个合唱基地中山来说,这样的专家课十分难得。
专家介绍
姜盼: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和德国魏玛李斯特音乐学院。本科学习期间先后师从吴灵芬教授、杨又青教授、杨力教授,并获杨鸿年教授的指导。在德学习期间师从李斯特音乐学院终身教授Prof. Jürgen Puschbeck、Prof. Nikolas Pasquet、德国国家歌剧院指挥Martin Hoff学习指挥,师从钢琴系主任Prof. Karl. PeterKammerlander学习钢琴艺术指导,期间完成了对多部声乐套曲、歌剧及音乐剧的声乐艺术指导。姜盼老师2014年至今受聘于中央音乐学院,担任声乐歌剧系合唱必修课教学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国家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北京爱乐合唱团)助理指挥;2016年起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邓卓锐: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音乐学院(Peabody Conservatory of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并获指挥硕士学位,师从美国传奇教授Gustav Meier及当红指挥Marin Alsop,时任职皮博迪歌剧院助理指挥,亦为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数场音乐会担任过助理指挥。2017年在布拉格“贝多芬奖”——国际歌剧指挥比赛中夺得唯一大奖并获邀指挥2017季北捷爱乐乐团数场音乐会。
邓指挥曾随吴灵芬、杨又青、金野、桑叶松等名师接受严格系统的训练。自2017年2月,担任中山合唱团二团(中山教师合唱团)常任指挥,并带领团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荣获众多殊荣。
新闻推荐
商报讯(记者梁展宏)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开展“信用贷”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工作精神,加快建立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