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开放大学教师陈思: 在人才和制度上发力补短板破解发展瓶颈

中山日报 2019-11-28 05:22

陈思“城市竞争力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力,政府不能只把人引进来,当一个"招牌""摆设",要释放人才价值,挖掘他们的潜能,关注人才的持续成长。”“中山掉队不是这一两年的事情,过去这么多年来,对部分不适宜、不配套、不衔接的制度有无进行清理、调整?制度体系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需要用好的制度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顶层设计保障。”11月26日,中山开放大学教师陈思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山需要在人才和制度上发力,补齐短板破解当前的发展瓶颈。

文/本报记者 冷启迪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记者:您曾经在北京和深圳等城市学习工作过,对比其他城市,您认为中山在这一轮发展中为何会掉队?短板集中在哪些地方?

■陈思:其实中山发展“降速”早有迹象,但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预判明显不足,缺乏忧患意识。这种掉队,既有发展观念的滞后,也有制度政策性的缺失。先说观念,我们都知道人才是第一竞争力,中山这么多年来的“抢人”和“留人”政策和其他城市相比,确实弱了一些。在“抢人”方面,深圳政府姿态很低,对人才服务到位,每年各区政府去北大、清华招人,先不说具体待遇,首先允诺来往路费报销,住地先安排好,人才可以试工作几个月,合适就留下,不合适还可以离开。留下后,政府迅速落实各种有关高层次人才的待遇,跑腿工作全包办,人才只需要安心工作。再说“留人”,人才其实需要持续被关注、被服务,他才有动能释放自己的才华。不能只把人引进来,当个“招牌”就不管了,如何给人才空间和平台,让人才优势发挥到最大,其实和引进人才同样重要。

而实际上,“把人留下”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作,比如事业平台、生活环境、城市交通、孩子教育、老人养老就医等等都是人才权衡去留的关键,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立足“人性”谋划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记者:这个“系统性的社会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制度的保证。您认为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陈思:我想先举个例子,今年3月,博爱路下穿隧道安装一批电子监控设备和电子显示屏,使用人脸抓拍技术现场抓拍违规占用无障碍通道的电动车、摩托车交通违法行为。一些老人家因为推着婴儿车也从这个无障碍通道通过,被抓拍后其照片、姓名、身份证都显示在电子屏上,有市民就质疑该执法行为是否对交通违法人构成侵权。实际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制度应该跟得上时代,该废除的废除,该清理的清理,该更新的更新,该精细的精细,我们的城市管理是否为了管理而管理,从而造成了另一种不合理、不合法?设定制度时是否考虑到它的精细度、合法度以及人文关怀?

我们也要反思,中山过去这么多年来,对部分不适宜、不配套、不衔接的制度有无进行清理、调整?制度体系是否完善?制度的执行是否到位?对制度重新梳理、制定后,要真正执行到位。用与时俱进的制度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保障。

□记者:在制度建设和政策方面,珠三角其他城市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

■陈思:首先政府要把自己的身份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比如在提高行政效能方面,深圳许多行政许可审批时间是30天,但各级政府自我加压,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将审批手续缩短为7天完成,被服务者会对高效政府充满好感和信心。另外,深圳、东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机构,帮助本地企业上市,提供上市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会计、财务、政策等多方面的服务,持续跟踪,设身处地解决企业面临各种的问题。

这几年中山实体经济持续走低,政府应该反思我们的营商环境是否存在问题?营商环境是为所有市场主体服务的,企业的感受远比各种排行评比来得更真实更权威。营商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小问题,都会增加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影响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受。今天的中山,不再具有地价、厂租、人力、薪酬等显性成本优势,中山欲重振虎威,要让民营经济能在中山获得可观的发展,就必须释放中山提升营商环境的明确信号,要进一步营造尊重、支持民营经济的价值导向与城市氛围。以法治化推动市场化,政府要着力构建“亲而不密”的政商关系,不缺位、不越位,对企业要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民营经济,让企业形成稳定的未来预期。

新闻推荐

近6万名师生参与漫画大赛 优秀作品开始巡展

本报讯(记者周振捷通讯员钟傅莲)11月26日,“幽上一默,PK大师”——中山市第十二届漫画创意临摹大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专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