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根问底,“道理”才能变成“真理” 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感
中山市桂山君里学校初二(2) 缪伯恺
刚刚学习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一篇演讲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丁肇中先生在解释“格物致知”原意时指出,“格物致知”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说,至今所有的真理都是经过反反复复地实验,不断探究事物本质而得出的。就像文中说的:“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以求到的。”正是因为这样,物理老师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新的物理知识时,才会不厌其烦地让我们做一遍又一遍的实验。例如:物理老师在讲如何测量“大气压强”时,尽管测量所用水银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她还是冒着风险,为我们演示测量过程及测量原理,为的就是让我们通过实地实验,真正消化新知识,而不是仅仅只知道“事实就是这样。”
在古代,人们仅凭肉眼,便武断地认为“天圆地方”,可哥伦布却用环球旅行,通过实地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仅凭肉眼的观察和脑中的的空想便认为:在同一高度,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可伽利略却在比萨斜塔上,将质量不等的两个铁球在同一高度同时放下,再一次用铁的事实证明:在同一高度,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无关……有太多太多的实例说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丁肇中先生这篇演讲,让我明白了,学习任何知识都必须尊重自然科学,重视基础,实地探察。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具有格物致知精神,正是因为有这种不断探索,刨根问底的精神,“道理”才能变成“真理”,“规律”才能变成“定律”。
指导老师:于芝春
新闻推荐
中山原创大型交响合唱诗剧《神话中国》主创谈创作心得 以文字书写瑰丽神话 用音乐奏响民族精神
11月19日《神话中国》在市文化艺术中心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将作品资料赠给中山。11月19日,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