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吃”40万吨草 能“吐”2.8亿度电 长青集团通过科技创新在东北大地“变废为宝”,有效解决能源需求和绿色发展矛盾

中山日报 2019-11-13 05:25

明水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每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40万吨,年发电量约2.8亿千瓦时。 本报记者 黎旭升 摄上世纪80年代,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燃气具起家,成为业内有名的“阀门大王”,是中山专业镇“隐形冠军”的代表。到了90年代,长青将重心转向海外市场,很快就成为国内最大的燃气具及出口厂商之一。21世纪初,长青确立了“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作为民营企业在广东率先涉足垃圾焚烧项目,如今这把“火”越烧越旺,利用农作物“垃圾”来发电的生物质发电和热电联产项目已经遍布全国多地。

作为中山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代表,长青是如何“两条腿走路”,对新兴产业和技术创新脚踏实地地投入的?10月底,“中山智造全国行”采访团来到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对长青7年前投产的明水长青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一探究竟。

本报记者 夏亮红 隋胜伟

■“我们明水的天空都是蓝天白云了!”

10月27日上午9时,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的上空蓝天白云,气温也从夜间-2℃飙升到了5℃,变得暖和起来。听说记者去明水长青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搭载记者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打趣说道,“自从从你们广东引来这个发电厂后,我们明水的天空都是蓝天白云了!”

王师傅的话并非玩笑。在记者前往明水项目的路上,四处可见当地政府部门挂出的“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减少区域性污染天气”“争当禁烧模范,争做文明公民”的宣传横幅。王师傅说,以前玉米秸秆是农民的负担,大多是露天焚烧,同时也是政府部门“打好蓝天保卫战”的烦心事。现在有了这个项目后,农民不再烧了,减少了大气污染,而且还能卖给发电厂增加收入。

明水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由广东长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年11月投产,是当地引进的第一个低碳环保新能源项目,主要涉及生物质发电领域,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采取直接燃烧的方式进行发电。

■“吃”草吐“电”,秸秆成生“金”宝贝

记者来到位于明水县格林工业园区内的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大门外,数十台载满玉米秸秆、树皮、稻草等农林废弃物的卡车排出1000多米。“吃”进去的是草,“吐”出来的是电。当地几名农民朋友聚在一起调侃着,原来作为累赘的秸秆,却成了他们增加收入的宝贝。

明水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负责人侯庆华说,该项目每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40万吨,年发电量约2.8亿千瓦时,并可满足当地130万平方米建筑的冬季供热。

记者深入项目走访,约220亩的厂区热火朝天,各个生产车间的工人、机器设备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生产,办公区的实时电子屏上显示,“连续安全运行2551天”。这些农林废弃物,由农民收集后运送到项目储存燃料区,通过插配、锅炉燃烧等环节,就能生产热电、固体燃料等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绿色项目扶贫,带动当地千人就业

明水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不仅将当地的农林废弃物变废为宝,大大缓解了当地秸秆禁烧的压力,而且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地方就业1000多人以及当地农林业经济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

实际上,明水生物质电热联产项目也是长青集团借助绿色项目对全国多个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扶贫的代表。刚刚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的明水县,与这个项目的运行有着必然的联系。

向记者介绍情况的明水县工业信息科技局副局长肇朝军说,“明水长青项目和三精制药两家企业,缴纳的税金差不多,但一起却占了我们全县的三分之二,对我们的脱贫工作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据明水县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明水项目共上缴税金7850.85万元。

■投产5个项目,绿色项目扎根东北大地

侯庆华透露,长青集团将总共在东北三省投产5个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黑龙江省三个,除了明水项目,牡丹江市宁安县也已经投产,位于宾西经济开发区的项目计划明年年底前投产,该项目也被列入黑龙江省百大项目行列;还有在吉林省松原市、辽宁省铁岭市都各自有项目正在建设中。而这些项目的规格和规模都会和明水项目相差不大,全部投产后,年消耗农林废弃物约200万吨。

侯庆华说,生物质热电联产科技含量非常高,但由于明水项目较早期投产,科技创新方面相对落后,目前正在进行新一轮的技改,比如对上料系统的改造,预计改造后进一步提升秸秆消耗能力。接下来,在准备投产的项目还将在生物质能利用及环保节能方面寻求提高生物质能利用率及能源转换率方法,实现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明水县催生绿色运输新经济

“车把式”变大车队挣大钱

本报讯(记者 隋胜伟 夏亮红 黎旭升)10月27日,秸秆集中收购的高峰期还未到,明水县格林工业园区内的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大门外,路两旁满载稻壳等货物的大车排起了长龙。该项目负责人侯庆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每年向燃料专业户支付燃料款约1.34亿元。这笔巨额订单,为当地带来了全新的运输经济,运输队伍从最初赶着马的“车把式”,逐步变成了专业大车队。

2018年8月29日,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奖惩暂行规定》,严查重处违规焚烧秸秆责任人,被称为史上最严“禁烧令”。“堵”的同时,该省围绕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5个领域,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位于明水县的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多年前提前探索秸秆燃料化处理,成为典型代表。该项目所需的生物质燃料主要指农林废弃物,其中就包括秸秆、稻壳、树皮等。

“最早的时候还是马车呢。”明水县当地的司机薛明说,2012年项目投产时,附近村民有的赶着马车,有的开着四轮车,拉着一车车的秸秆等送到厂里去。

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总经理助理张树贵回忆,马车和四轮车的历史,大概持续了一年多。每到三九天,寒风刺骨,开着四轮车的村民为了防寒,还要在腿上专门捆上一张羊皮。有些人赚到了钱,开始买大车专做这门生意,最长的大卡车有17.5米长。有的人发展的比较快,还成立了公司干起了运输队。

“我们常年在这里。”10月27日中午,在路边排队的大卡车司机孙晓宇说,他所在的车队在距离明水县100多公里外的安达县,为长青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拉燃料已有4年多。车队跟大庆米厂签订了多年合同,生意越来越顺,车队的卡车从2台增加到6台。孙晓宇说,他们车队6台车当天将全部赶来。这几年,车队生意好起来了,从事专业运输的车队越来越多。

张树贵说,目前为项目服务的车队里,拥有5台车以上的大车队至少有10个以上。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一车卖到3000元的标准,一天5车就有15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平均下来,运输大户可以获得数百万的收入。就算只有一台车的个体户,一年的收入也在10万元以上。

“老百姓的秸秆和稻壳都能卖钱了,还减少污染了,这不挺好嘛!”临别,孙晓宇笑着说。

新闻推荐

村民开车进村需缴停车费? 东凤镇人大办回应:需组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方可实施

“市民关心我们关注”,凡市民留言要求解决的民生民计问题,中山人大微信公众号都会固定在每周六进行回应。本期共计回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