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传承非遗之美 焕发全新活力
为了让中华优秀民俗文化在青少年中更好地传承,沙溪镇组建了平均年龄不到5岁的“最萌龙狮队”。叶志文摄
金秋9月,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非遗展区内,由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制作的以“孙中山故事”为主题的传统陶塑瓦脊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亮相,向人们展示着古法传统技艺与历史文化创新结合的时代审美。位于国家级5A景区内的非遗展区,已经成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的主要阵地。国庆佳节期间,在孙文纪念公园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龙舞(醉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小榄洪拳等非遗表演亮相“我爱中华——南粤百园庆国庆”中山主题游园活动,让前来参与的市民朋友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目前,中山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全市正进一步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平台,健全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和生产性保护由点及面逐渐扩展开来。
撰文:廖瀚汤倩铠郭玉贞
传承
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根据中山市非遗保护中心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山全市已有各级非遗项目39个、传承基地23个、非遗展示馆7个,建立起了完善的非遗传承体系。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有38人,其中国家级5人、省级16人、市级17人。在今年8月底公布的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包括粤绣(小榄刺绣)传承人陈逸芸、龙舞(六坊云龙舞)传承人陈锡洪等6名传承人入选,让非遗传承人的队伍持续壮大。
中山市一直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在政府主导下,深藏于百姓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习俗等3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由深入挖掘被记录整理、申报保护。
自2008年起,中山市率先推行建立非遗传承基地制度。文化部门每年给予资金扶持,由当地非遗项目传承人进校园、进社区定期向青少年开展非遗知识传授和技巧培训工作。经过10多年的实践,中山市已建立起2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东升镇胜龙小学、坦洲镇新合小学,三角麒麟舞传承基地三角镇中心小学,东乡民歌传承基地火炬开发区文化活动中心……这些非遗传承基地因地制宜,扎根校园和社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2012年8月起,中山市率先启动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为现有30多个各级非遗项目中近六成的七旬传承人借助现代多媒体方式来开展记录工程。至今已完成了18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抢救性记录。
活化
传统民俗焕发新活力
在中山市沙溪镇圣狮、象角村,一年一度的“沙溪四月八”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中山市内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最有群众基础、最能体现持续发展魅力的民俗活动之一。近年这一传统民俗节日在经过数年发展革新后有了新气象。如今,“沙溪四月八”已经从一场文化巡游演变成为了为期七天的旅游文化节。
传统民俗活动如何在今天焕发新活力呢?圣狮村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据圣狮小学的李老师介绍,今年大巡游中,圣狮小学有超过300名小学生参加。随着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来,“沙溪四月八”呈现了更加年轻化的特征。在圣狮文化广场的汇演中,有平均年龄不足4岁的圣狮小朋友带来的“最萌龙狮队”表演;在民俗文化集市中,出现了圣狮村年轻人手绘圣狮民俗元素的手工艺品。
此外,国家级非遗项目“南朗崖口飘色”、省级非遗项目“黄圃飘色”近年也从单一的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发展成具有规模效应的非遗文化品牌,衍生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节;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坊云龙舞”与古镇当地特色经济结合,云龙出巡已成为每年灯光文化节的重头戏……这些都是传统民俗在新时代下焕发的崭新活力。
近年来,在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及相关文化部门的努力下,非遗项目及非遗元素已经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的主力军。每年春节、端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秋、国庆等节日,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都会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展演活动,包括非遗展演、传统文化体验等内容,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接触中山非遗,感受非遗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2017年起,中山市非遗中心每月在市文化馆举办“非遗体验日”公益活动,充分利用市文化馆场地,邀请各项当季、应节的非遗项目开展技艺展示、教学、互动等活动,让市民亲身体验非遗魅力。2019年6月,借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中山市非遗中心策划举办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月”系列活动,包括1个非遗图片展、3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1届民歌大赛、1场非遗展演晚会。非遗活动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每次都吸引大批市民参与,已成为新老中山人了解本土历史、体验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
发扬
打造一批基层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城市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香山文化的精髓。在中山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出版了50万字、500多幅图片,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具有保存价值的《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使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项目有了较好的文字、声音、图像记载。又陆续出版了《年年出色》《龙醉中华》《龙跃云宵》《中山咸水歌》等系列非遗丛书,更深入细致地将非遗项目剖析,为项目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推动力。
其中,中山咸水歌、小榄菊花会、南朗崖口飘色、醉龙舞、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等一批具有珍贵文化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级或省市级保护名录,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山市的一张文化品牌。透过这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自2006年至今,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已认定了7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此同时,也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全新活力。
通过开展生产性保护,很多历史文化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来,并且成为中山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溪凉茶、隆都饮食习俗、三乡茶果饮食习俗、小榄菊花饮食习俗等,不仅受到一代代当地百姓的欢迎,还成为了维系海内外乡亲爱国爱乡的一条重要纽带,在凝聚乡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培育下,中山各镇区纷纷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通过大力挖掘、提炼、开发、整合文化资源,加强本土文化品牌培育,形成“一镇一品”基层文化格局。截至2019年8月,中山已打造以“小榄菊花会”“石岐龙舟文化节”“南朗镇飘色旅游文化节”“沙溪四月八旅游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基层特色公共文化品牌93个。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民俗文化,一方面,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的重要内容,助力中山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就中山建设为“品牌文化之城”;另一方面,又夯实了中山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根基,激发了群众的文化自觉,让中山城市文化的软实力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中不断增强。
新闻推荐
横栏花博会“三岁”了,产业风向又有新变化 中山花木走出去 “智能+”服务引进来
2019中山·横栏花博会吸引了远近客商和市民前来观赏。11月2日,为期两天的2019中山·横栏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第三届花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