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栏花博会“三岁”了,产业风向又有新变化 中山花木走出去 “智能+”服务引进来

中山商报 2019-11-08 04:41

2019中山·横栏花博会吸引了远近客商和市民前来观赏。11月2日,为期两天的2019中山·横栏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第三届花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下称“横栏花博会”)在横栏镇开幕。“年满三岁”的行业盛会今年更有自信,开幕式从以往的湿地公园直接移师至该镇花木基地的田间地头内举行,直接让产业专家、采购商“零距离”观察当地生产的精品苗木。

本届横栏花博会透露了三个产业风向变化信号。首先,“中国花木之乡”横栏镇正在对当地花木田间地头进行软硬件升级,按照“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指导标准筹建中国南方花木产业全要素集散中心,助推当地现代农业转型。另一方面,中山花木企业积极“走出去”,将产地延伸到全国各地。此外,“智能+花木”服务商计划在横栏镇建立服务中心,协助横栏花木产品远销海内外,同时将产业有益资源引入中山。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洪喜鹏

观察1横栏镇花木产业园规划方案出台

开幕式上,横栏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宣布,今年6月横栏镇入选“广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根据省级指导标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山市横栏镇花木产业园规划方案”宣告出台。横栏镇筹建的这个产业全要素集散中心,将有效加速当地现代农业的转型。

近两年,横栏镇花木基地的转型升级行动已悄然开展。记者在当地看到,在各个花木基地之间,田间小路已全部更换为高标准水泥路面或改性沥青路面,便于当地民众进出,更利于重型货车、起重机进场搬运花木。

据统计,近10年来,横栏镇投入各级资金超1亿元,建设农路320多公里、农桥100多座,花木基地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夯实了花木产业的发展基础。

记者采访获悉,当地打破行政村的区划局限,连片的花木基地遍及三沙、四沙、五沙等社区及行政村,截至2019年10月底,种植面积增加至26000亩。大小花木场有2000多个,生产花木品种超过500个,从业人员超20000人。花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30多个省市自治区,预计2019年销售近25亿元,超过2018年的20亿元。

“今年起,横栏镇筹建全要素集散中心,借此激活整个华南地区的花木行业,让本已雄厚的花木产业基础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当好"华南地区园林苗木主要集散地"的角色。”横栏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局局长黄文浩分析说,全要素集散中心位于邻近古神公路、西环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的五沙以北地块。所谓“全要素集散”,就是集聚了交易中心、花木展览中心、花木研发中心、总部经济区、物流园区等功能模块,起到“产业核心区”的作用。

黄文浩告诉记者,在全要素集散中心内,横栏镇将筹建文创艺展中心,从提升花木产业软实力入手,提供花木文化展示、艺术展览、创意企业孵化等服务,打造花木产业的全产业链平台。与此同时,横栏镇的工业、旅游业也发展到相当规模。花木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协助镇区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横栏镇着力筹建的花木产业全要素集散中心,还将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该中心将设立“职业农民学校”,对外吸引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花木实用技术切入横栏,对内培训全镇乃至全市花木从业者的生产技能、科技素养和营销水平。

黄文浩强调说:“培训职业农民群体,让"农民"二字从"身份"变为"职业",协助他们获得更丰厚的收入,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过上体面的生活。”

观察2中山花木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规模以上的本地花木种植企业,自2010年后陆续保留横栏镇总部,又奔赴中山市其他镇区、江门市各区县乃至全省各地级市寻找新的种植园区。记者观察到,本地花木企业“保留本地总部”且“走出去”的步伐近期开始加快。

横栏镇花木协会会长梁申华表示,该镇花木产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过后出现集约化发展趋势,花木品种由小袋苗发展到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绿化苗木。与此同时,本地花木种植企业因为做大做强,产生了“走出去”的需求。

梁申华告诉记者:“目前,横栏花木种植户和企业在中山板芙、民众等镇区,以及周边的珠海、江门、阳江等城市,开辟了新的花木种植片区约80000亩,已超过了横栏本地26000亩的种植面积。”

记者采访了解到,中山花木企业建立本地总部、“走得更远”的产业现象已经出现。例如,横栏镇大型花木企业卉盛农业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与中山市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昭通市签订花木种植回购合作协议,涉及盐津、永善、绥江等县市,为当地群众提供“家门口”式就业岗位,为当地引入优质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脱贫。目前,卉盛公司分别与云南昭通的普洱、中和、牛寨、庙坝、落雁、滩头、兴隆、盐井等8个地区的12个村集体公司开展合作,建成花卉基地约13600亩、苗圃520亩、苗木培育中心50亩。这些“走得更远”的新园区,种植了红山茶、三角梅、紫薇、栀子花等花木1077.5万株,提供就业岗位3500多个。

观察3“互联网+花木”改变产业要素进出形态

本届横栏花博会的特装展位,参展商除了来自常规花木种植企业,今年增加了七八家“智能+花木”服务参展商。

据介绍,“智能+”的特征是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等新兴技术,为各个产业的转型升级赋能,让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迎来新一轮升级迭代。

广东苗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本届横栏花博会展示了“苗仓APP”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企业负责人董波告诉记者:“我们是资讯科技类企业,在花木行业浸泡多年,专门为种植户提供互联网资讯和服务。2018年起,我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目前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市场资讯、苗木品牌增值、产品买卖、小苗采购、物流协作等全方位服务。”

他举例说,“智能+农业”乃至更细分的“智能+花木”服务,不是噱头,而是整合全产业链资源,为企业打通信息不足的痛点,进而让原材料、产品、物流、人才及产业工人等要素得到更高效的流动。“比如说,2019年起,我们利用无人机提供专业航拍服务,通过短视频让花木企业获得了新的推广渠道,全面展示种植企业的实力。下一步,无人机甚至能提供植保、农药快速均匀喷洒等服务。”

对话

李庆卫:花木产业必须走向高质量发展

每年一届的横栏花博会除了强调发挥“促销”作用,更搭建业界权威信息交流平台,通过“花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这个平台邀请国内产业专家、知名企业负责人发挥“头脑风暴”作用。

本届花博会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花卉协会,广东、福建、海南、广西等省区的花卉协会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花卉协会理事李庆卫对中国花木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记者:整个中国花木产业,目前处于哪一级别的阶段?

●李庆卫:中国的花木栽种面积位列全球首位。其鲜明特征是,越是发达地区,花木种植基地越发达,因为花木产地需要贴近市场。以珠三角为例,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化布局已完成,专业化程度较高。

与此同时,国内花木产业在某种程度上仍停留在粗放经营、个体经营、田间交易的特点。另一方面,在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现代物流交易、投资融资渠道等方面,这两年花木产业创新发展的速度总体让人乐观。这与国内各个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发展动能顺利切换的大背景有关。

●记者:中山横栏镇特别强调要筹建产业全要素集散中心,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李庆卫:这是花木产业走向服务体系社会化的案例。产业集聚了高端资源,围绕生产、市场、科研、物流、营销等方面实施供给侧改革,将有效提高其高质量发展能力。

比如说,横栏镇拥有优美的西江、大小河网、湖泊资源,如果发展花海式旅游景点,生产和旅游两不误,同时吸引专业人士和游客,将提升全镇的花木产业品牌效应。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形成合力,将为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新闻推荐

唯美舞蹈创新演绎“歌仙”传奇 舞剧《刘三姐》11月10日晚中山上演

舞剧《刘三姐》剧照。50年前,电影《刘三姐》家喻户晓,并传颂至今。勤劳勇敢、善良美丽的“壮族歌仙刘三姐”,不仅赢得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