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学唱歌 花甲做传人 坦洲镇咸水歌传承人吴容妹从小爱唱咸水歌,并成为走上央视舞台的民歌手
本报记者 陈慧
见习生 王蔚然 通讯员 张颖铭
■船上搭舞台 歌声飘水乡
“竹树开根根连根罗嗬,葵花结子子成群,万众一心跟党走罗,人民爱党党爱民……”10月25日下午,61岁的吴容妹站着自家门前的空地上,一遍遍练习着《万众一心跟党走》,为本月“丰收节”的演出做准备。悠扬的歌声吸引路过的村民驻足观赏,有人还会跟着唱上几句。
几十年前,这种随处传唱的场景在坦洲很常见。村民们无论是在田里劳作、家中煮饭、还是婚嫁喜事等各种场合,都会即兴唱起咸水歌。咸水歌唱的就是乡村人的精神,在传唱中人们消解困顿,让乡村的生活更有意义、价值和快乐。在坦洲镇坦洲村土生土长的吴容妹,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爱上了咸水歌。“水上人家有婚嫁时,我就挤着去看热闹,听别人唱歌,觉得好好听。听得多了,十来岁时我也学会了。”17岁那年,她加入了镇宣传队,成为乡村文化的积极表演者。
1979年,吴容妹登上了首届坦洲水上民歌大舞台,说是舞台,其实是由拖船拼成的。“表演时间是晚上,位置就在金斗桥下,两只平板的大板船拼在一起。七里八乡的疍家人撑着小艇从各处划来,水面上全是艇。”桥上、岸两边也站满了人。江风渔火中歌声一首接一首,悠扬婉转,吴容妹深深地感受到歌声中所承载着的,是乡亲们对乡土和海水的深情。
■光脚走上央视舞台的本土首批民歌手
加入镇宣传队,不仅让吴容妹有了更多舞台表演机会,还让她得以向名师请教。著名咸水歌老师陈锦昌在坦洲镇驻点的时候,就会不时到镇宣传队指导表演。“跟了老师学之后,不仅学了更多能登大场面的歌,声音的韵味、技巧及舞台感也都提升了。”
2005年中山市成功申报“咸水歌”作为中山的历史文化遗产。2006年6月9日,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坦洲镇作为咸水歌的主要传承地,中央电视台不仅专门到坦洲来拍摄,还邀请歌手参加《CCTV——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在陈锦昌老师的推荐下,吴容妹、梁社金两人搭档赴北京表演,成为中山首次登上全国舞台的本土歌手。吴容妹至今仍记得首次走上央视舞台时,“我们当时的造型是不穿鞋,光着脚上去清唱,连伴奏都没有。加上紧张,当时整个人感觉都是凉的。”
在北京的演出不仅让吴容妹开阔了视野,还感受到了国家对乡村文化的重视,成为她人生中一次光荣的记忆,也让她立志将咸水歌传唱作为人生事业。
■创新手段传承咸水歌 学生遍布老中青
从北京回来的吴容妹开始思考:老一辈咸水歌手的言传身教助自己登上了全国舞台,而自己又能为咸水歌做些什么?“现在会唱咸水歌的年轻人少了,会唱的基本都50岁以上了。咸水歌,是我们水乡人的根,不能断,要一代代永远传下去。”于是,她开始到许多学校义务教唱咸水歌。
坦洲镇新合小学是咸水歌传承基地,也是吴容妹教学的其中一间学校。怎么让小朋友们对这古老的文化产生兴趣?“我会讲咸水歌的历史、威水史。告诉他们这不是普通的歌,而是能代表一个地方登上国家舞台的文化。先将他们的心融化了,再教唱歌。”多年来,吴容妹与多位咸水歌的传承人都定期到新合小学进行民歌传唱。除了新合小学,吴容妹还到坦洲的许多小学、社区去教唱咸水歌。“只要需要,我随叫随到,我的学生老中青三代都有。”
对于新技术手段,只要对咸水歌的传播有帮助,吴容妹都乐于接受。记者在她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些录制的小视频、“全民K歌”等咸水歌曲片段。今年国庆节前,坦洲新合村委组织拍一个快闪视频,大伙除了合唱《我和我的祖国》,还有一段咸水歌表演。吴容妹欣然带领镇民歌协会的众多姐妹参演,“拍了两三天,不觉累。只要能把咸水歌传承下去,怎么样我都愿意。”吴容妹笑着说。
新闻推荐
一、租赁项目:中山市西区富华道50号用作投放报刊亭的场地等2宗租赁。二、租赁底价、租赁面积、租赁期限详见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