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世界里“奏响”动人乐章 中山首位聋人本科生郑玉仪毕业后成为助残社工,以贴心有效的服务赢得点赞
●曾是中山首位 聋人本科生
郑玉仪曾是中山首位聋人本科生。谈起当年求学的困难,母亲叶女士淡然一笑。郑玉仪说,一岁时,父母发现她对外界的声音没有反应说不出话。医院检查后确诊患有难以治愈的神经性耳聋。如何教女儿读书认字成了爸妈的头号难题。“不停地教育孩子简单发音,一到周末就带她去公园、酒楼等地到处逛,让她感受事物,再把抽象的字、词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五六岁时她就认识不少字了。”叶女士说。
郑玉仪说,进入市特殊学校后,自己的天资并非比其他听障人士好,之所以考上大学,与母亲和老师、学长学姐的不离不弃很有关系。进入高中后,数学不仅越来越难,曾经比较优秀的语文和英语逐渐成为郑玉仪学习短板。“可能因为听不到,她语文和英语成绩也不太理想。”叶女士回忆说,最令她惊讶的是一个来自数学老师的一通电话,说玉仪快一个月没有上过数学课。后来发现,原来玉仪用数学课的时间跑到图书馆恶补英语去了。母亲没有责怪,而是利用这一事情建议玉仪,只有遇难而上才能闯过人生一道道难关。
懂事的郑玉仪开始求教学长学姐逐渐找到学习方法。2010年,19岁的郑玉仪以超过录取线40多分的总分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录取,该院校被誉为残疾人学校中的“清华”。她也因此成为中山首位考上本科院校的聋人。4年大学时光,郑玉仪记住了母亲的教导,克服饮食上、气候上、学习上的一个个难关,顺利毕业。
●自身经历让她更懂服务残疾人
2014年,毕业后的郑玉仪求职也不顺利,在多场面试中屡屡碰壁,最后在火炬区残联推荐下成为火炬区社区康园中心的一名社工。
听不见、说不出,玉仪和其他人的对话大多靠纸笔和微信等,看似不便的交流方式却没有影响她的工作效率。反而,她在接触和帮助同样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时“特别有一手”。“很多聋人求职时文化水平不高,有的连国家标准手语也没有学会,这时就需要我与他们进行沟通。希望她们能接受就业前训练。”郑玉仪表示,有着共同的身体障碍,她的表达方式和工作手法更能照顾到听障人士的需求,赢得求职者和家属的信赖。
火炬区的小林及其家人对郑玉仪评价很高。原来,不久前家人就曾经很急切来到康园中心求助,说小林在火炬区某工厂工作得不开心,想到其他城市打拼,寻求更适合自己、工资更高的工作,家人不放心小林独自在外打拼,希望社工可以帮忙说服她留在中山。
郑玉仪收到求助后,没有立刻答应家属的要求,而是很快就找到了小林,从小林实际需求出发予以开导。“原来小林是一名有想法的孩子,嫌弃工资不高只是借口,她希望工作中能多实现价值,不满意边缘部门做简单的工作。”郑玉仪利用火炬区残联、社区康园中心的资源,很快就根据小林电脑方面的特长在城东社区找到工作。
除了小林,郑玉仪对其他残疾人的职业培训也很有办法,她将自己在大学学到设计专业知识熟练运用到工作中,自行设计推出了许多精美的手工制品,例如丝网制成的花束和娃娃、精美的干花书签和环保画等。“工作之余,我经常上网学习,运用自己设计创意,录制视频或者手把手的方式教给康园中心的残疾人,他们可以自己做作品摆到网上卖。”郑玉仪表示,这一模式帮助不少残疾人重新建立信心。
●当选市聋协主席,积极推广手语
火炬区社区康园中心项目副主任李颖欣说,郑玉仪是康园中心的一块活宝。她活用自己的设计技能,不仅设计新手工并传授给康园中心的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还额外完成康园中心日常文宣工作,如设计宣传单张、制作推送微信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成果让郑玉仪在2018年5月成功被推荐,当选为中山市聋协主席。在新的角色上,郑玉仪策划的很多活动都让李颖欣感到十分惊喜。
如今年3月8日,她策划的“2019年火炬区爱耳日专题活动——“无声的世界”生命教育活动就十分有趣。15名听障人士和20名普通志愿者成群结队,通过无声观影、无声就餐、无声游戏等环节度过了一个愉快下午。今年,她与市盲人协会、中国建设银行中山分行联合举办了一系列培训讲座,为建行数百名工作人员、志愿者开展培训。通过情景教学、手语舞、读唇游戏等多种形式推广实用手语,让更多的服务人员简易读懂这一特殊群体,让聋哑人得到平等的对待。
文/图 本报记者 徐钧钻 见习生 陈家浩
新闻推荐
数字化改造从源头为商家创造新供给 从厂房升级到以需定产:C2M模式助力中山市中小生产企业积极备战“双11”
今年安家乐从进单到生产整个过程,全部实施数字化,通过互联网平台,各环节数据可实时互通,推动各环节协同。相比以往人工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