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中山举行 以博物之眼看世界

中山日报 2019-10-21 10:27

10月12日至13日,第四届博物学文化论坛在中山詹园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和中科院《自然辨证法》杂志社联合主办,市社科联、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来自全国乃至国外的近两百名学者和博物爱好者相聚一堂,共论博物文化,展开思想碰撞。

本报记者 廖薇

12日上午,六位受邀专家从生活世界、日常知识与Bowuology、生态博物馆、边疆知识视野下的博物空间等议题展开了演讲报告。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田松认为,日常知识在教育中的缺失会导致孩子与自己生活的世界越发疏离,这将导致人们的生活失去滋味。自2000年开始的中国新博物学运动,其主张之一是,将博物学作为生活世界中的日常知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博物学,个人生活世界也需要博物学”。新博物学运动的根源固然是西方的natural history,但是,中文的“博物”,要大于natural history。前者的对象是物,不仅包括了自然,还包括人与人造物。他认为,北京大学教授刘华杰所提出的以bowuology作为中文“博物学”的英文译名,更为恰当。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教授 Peter Davis在“生态博物馆:连接起自然与文化”的演讲中提出,我们身边存在的原始风景其实常常隐含着人文的元素。演化的文化景观是人与土地之间的互动。英国人很早就开始欣赏自然,从约翰雷、马丁李斯特、弗朗西斯维洛比等博物学家的发现,到吉尔伯特怀特的《塞尔彭博物志》;在浪漫主义者看来,自然不仅给人们带来美景,也引发着人的情感。在这种对自然的欣赏中,人们萌生了对自然的保护,相继出现了特殊设计的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文化风景的出现促使人们思考如何以“整体性”思维思考自然与文化的关系,1970年代,生态博物馆开始在欧洲诞生。它充分考虑当地社区的发展需求和对社区居民自身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自主权。因为生态博物馆需要因地制宜地推行,它的体现方式也呈多种多样。因为它强调社区的参与性,从而为遗产保护项目的推行赢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我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永远也不能分割。”来自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南兆旭认为,博物学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安宁。作为非专业的博物爱好者,“在地关怀”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路径:那就是对长居地历史、地理、自然的探知;对本土人物、动物、植物的记录;把自己的乡土当世界的中心来关注。与专业严谨的科学研究相比,“在地关怀”下的博物爱好更应该注重常识的普及,家园的关注和呵护生境的担当。一个好的博物学爱好者,应该具备以下三种能力:全球视角下的本地发现;关爱情怀中的知识传递;自我静修中对现实的改变。“我建议大家能以徒步的行使发现所处区域的多样环境。”博物学需在实践中展开研究,需要调动参与者的全身感官。他也是在实践中身体力行地推动着博物文化的传播,并创办了“中国自然好书奖”“大鹏自然童书奖”等,“未来四年,我将参与推动深圳全域自然博物馆的建立,并为广大博物爱好者设计自然研学路线。”

除此之外,大会还选择了四十六位学者从不同领域就博物学主题进行报告演讲。他们演讲的话题包括自然观察与写作、中国传统典籍与博物学、自然教育与科学传播、博物学绘画与印刷艺术、博物学出版物讨论等。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现场,博物君张辰亮、水哥、左一等中国博物学界的“网红”也现身其中。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自然课堂”系列丛书的责任编辑吴可量也从“中山本土博物类图书,助力城市文化提升”议题出发,从个人感受的角度畅谈了博物学在中山的传播。

会议期间,举办方还在中山詹园举办了“《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版画展”,该展览从世界各地征集到《柯蒂斯植物学杂志》原版版画二百多幅,版画时间涵盖了创刊的1787年到二十世纪末,从创刊号编号1的铜版雕刻手工上色“波斯鸢尾”版画到后期的平版印刷版画,应有尽有。

展览以杂志发展阶段、表现的版画技法、区域性代表植物图像、杂志画家其他相关版画、中国画家对版画复原水彩画乃至版画家复原铜版画工艺等六个主题呈现。这是《柯蒂斯植物学杂志》版画展在中国的首次系统展示。

新闻推荐

关于对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作废的通告 (2019年第十期)

下列机动车在检验有效期届满后连续3个机动车检验周期内未取得机动车检验合格标志,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公安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