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结构性存款也要“打假” 警惕“假结构”替代保本理财
记者 梁展宏
银行结构性存款被指有意隐瞒潜在风险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已处于存量消化、增量叫停的阶段。而作为银行吸引存户的主力产品,结构性存款的出现深受银行和客户的青睐。然而,本次《通知》里关于银行业侵害消费者权益乱象方面,就点名提到了假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假结构,替代保本理财,或按保本产品宣传销售”,要求相关发行机构对该乱象进行限期整改。
记者早前从兴业银行中山分行了解到,结构性存款其实并不属于普通存款,它介于定期存款和理财产品之间,可以理解为“普通存款+风险投资”的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在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比一般定期存款更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正因如此,结构性存款的收益是浮动的,存在投资收益波动的风险,客户预期的对赌收益不一定能实现,理论上风险需要投资人自行承担。举例来说,如果产品赌对了行权,投资者获得额外的浮动收益;赌错了不行权,损失也只是充当期权费的利息,一般并不影响本金。例如某城商行的一款1年期结构性存款的利率显示是3.8%或2.3%,投资人可能拿到3.98%的高利率,也有可能拿到2%的低利率,一切要看结构性存款产品挂钩资产标的的市场表现。
不过记者早前随机与身边一些购买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民沟通中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对自己所购买的产品的收益原理并不十分了解,包括产品挂钩的标的、风控措施等。对此,本次《通知》也指出,目前市面上有银行在宣传结构性存款时,给投资者传递出“风险低、期限短、利率高”的概念,让投资者忽视产品的收益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没有尽到投资前尽职告知的责任和义务。
部分结构性存款主要“假”在投资触发条款上
在假结构理财中,产品结构固化,虽然大部分都设有浮动或利率变化空间,但由于未实际嵌入金融衍生品或所嵌入金融衍生产品无真实的交易对手和交易行为,即对应的产品并未与衍生品建立真实挂钩,基本上处于保本保收益的状态,即银行涉嫌通过设置“假结构”变相高息揽储。
有金融机构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市面上假结构性存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衍生品工具设置不可能执行的条件,导致衍生品交易不可能被触发,另一种是将观察区间条件设置得较为宽松,缩小最低与最高收益的差距,表现出类似固定收益的刚兑情况。
比如,某银行发行的一款与黄金挂钩,期限为38天的结构性存款,其中就规定,在产品到期时,黄金价格较期初时的价格上下波动在300美元/盎司范围内,就可以达到3.8%的预期收益,超出这一波动范围只能拿到1.3%的收益。但实际上,一个月内国际黄金价格的最大波动幅度要达到数百美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由此看来,不合理的触发条款背后反映出的是这类结构性存款属于“假结构”,相关产品的收益达成条件有或没有均意义不大。对此,《通知》指出,相关产品违背了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设计原则,已经失去了“结构”的属性。接下来监管部门将从产品设计、营销宣传、产品销售、内部管理、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等方面入手整顿,在源头上加强产品抗风险能力,保障投资人的利益。
新闻推荐
人家的钱怎么花 都愿意告诉她 住户调查员陈雪文以不厌其烦的亲和态度拉近与记账户的关系,“为国记账”不懈怠
住户调查员陈雪文(左一)辅导记账户记账。本报记者夏升权摄每天晚上8点,是凤鸣社区73岁居民周煦锋“做功课”的时间,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