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业想“长青”?练好“内功”主动求变 访英商马田纺织品(中国-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岑启邦
年过六旬的岑启邦是企业的“船长”。他坦言,传统制造业要想“长青”,关键是内部做到先人一步、坚持转变。
文/记者 范展颢 通讯员 梁耀洋 图/记者 洪喜鹏
【人物档案】
●企业家:岑启邦
●身份:英商马田纺织品(中国—中山)有限公司总经理
●感悟:管理一家企业,要善于在进取与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点。时刻看准大局,做好长远规划,每年还要给企业找准一个定位。
回顾:工资待遇反映社会变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来自港澳地区的制造业争相向内地转移。在105国道中山板芙路段沿线,一座座大型工厂依路而建,用工规模动辄千人以上,记录下传统制造业蓬勃兴起的历史。
英商马田纺织品(中国-中山)有限公司(下称“中山英商马田”)就在这个时间节点落户板芙。企业只做内衣,拥有近30年历史,多数产品用于出口,提供的岗位数量一直稳定在3000—5000人。
岑启邦是这家企业的“船长”,在纺织行业打滚40多年。入行之初,适逢香港纺织业发展迅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港澳地区制造业出现“北上潮”,岑启邦来到内地,打拼至今。
“30多年前的制造业转移,纺织业充当"先头部队"。”岑启邦回忆说,“最初,我在佛山顺德的一家工厂服务。港商提供原材料,委托内地工厂制造成品,产品归外商所有,工厂按合同收取加工费。外商提供的生产设备,在加工费里逐步扣除,几年后归工厂所有。”
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经营模式,被后人简称为“三来一补”。中山等珠三角城市的制造业基础,由此逐步筑牢。
岑启邦表示,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发达,基层劳动者的收入是最有力的指标。他回忆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制衣厂工人的月薪只有400—500元。工人们的想法很简单,多加班,多赚钱。当然,这段历史已一去不返。”
进入21世纪,珠三角纺织业员工的月薪突破1000元关口。2010年后,月薪升至4000—5000元。岑启邦说:“近两三年,平均月薪在6000元以上。效率高的同事,收入突破10000元的比比皆是。”
他总结说:“跟10年前、20年前、30年前相比,伴随收入上升,基层员工的生活质量一直处于持续提升的状态,这是社会变迁的标志之一。”
转型:先人一步成立特别研发部门
最近10年,传统制造业的生存发生巨变。在东莞、佛山等地,部分制衣大厂陆续搬迁到外省或东南亚地区;中山英商马田一直扎根板芙,规模越做越大。
“不能适应变化,就不能生存。”岑启邦说,“为此,工厂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培训,让员工转变为有技术的人,工厂转型为有技术的企业。”
2010年起,中山英商马田成立了研发部门。
在别人眼里,制衣厂成立研发部门很平常,内衣虽小,款式也要更新换代。然而,中山英商马田的40人研发团队,除了内衣设计师,更多的是软件程序员和硬件工程师。
这个研发部门,有些“特别”。
岑启邦解释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加大内陆省份的开发力度。换句话说,制衣从业者能在家乡就近找到相似职位,就未必再去珠三角上班。十多年前,我们就看到这个趋势,果断成立特别的研发部门,实施机器自动化去应对挑战。”
工厂实施转型,做起来不简单。
岑启邦指出,做成衣、T恤或牛仔裤,成品打包后是二维平面。内衣是三维产品,既包含了大小尺寸,也包括罩杯、承托等规格。客户没有特别要求,成衣只需提供S(小码)、M(中码)、L(大码)、XL(加大码)、XXL(加加大码)这5个尺寸。至于内衣,则是5个大小尺寸再叠加5个三维规格,具体码数多达25个。
他解释说:“同一批产品,库存进出的SKU码数,动辄100多个。在人工操作时代,这意味着复杂的生产协调。进入机器时代,更意味着机器的复杂程度、智能化程度以及零件的匹配,要比普通制衣的机器麻烦无数倍。”
这些“麻烦”,意味着市场提供的设备无法做到“即插即用”,必须由中山英商马田实施“接地气”改造。
岑启邦说:“设备、机器、电子、软件、AI人工智能程序,都要改动,所以要成立研发部门。”
成效:“别人做不出我能做,别人能做我更优”
中山英商马田有一个充满了科幻感的仓库。原材料出仓、成品入仓均由自动化设备一手包办。原材料是否有瑕疵,不必找老师傅验货,激光扫描、超声波扫描、摄像头图像识别等设备按需登场,实现“零差错”。
另外,车间的自动化设备,同样让人眼花缭乱。几年前,中山英商马田将源自风衣的无缝粘连工艺技术引入内衣领域。新技术依靠机器,节省了人力工序,也为女性创造出穿着感受不一样的新式产品。
“包装、开料、切割等工序,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完成。剩下的人工缝制环节,由熟手工匠去操作。”岑启邦说,“这意味着别人做不出的产品,我能做;别人能做的产品,我做得更好。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腾出更多空间改善员工待遇。”
“我们的行业素有10年一次巨变的说法。唯有变化,才能延续历史。”他告诉记者。
岑启邦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衣出口要遵守配额制度。自己工厂的出口配额不足,找别人买,价格忽高忽低。企业稍有不慎,极易因入不敷出而破产。
配额制度取消,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变化频率却骤然加快。工厂只为一两个大品牌做ODM(研发+生产),也有可能撑不住。为此,中山英商马田经过研发转型,一方面获得了制造睡衣、胸围、内裤、功能性成衣等全系列产品的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与更多的高端、中端、低端品牌建立了牢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开发新兴市场,最终顶住了压力。
这家位于板芙镇的传统制造业大厂,历经近30年变迁,用工规模保持稳定;通过机器换人,其技术含量、产量、产值已今非昔比。
对话:
传统制造业如何突破:
在进取与稳定之间寻找平衡
○记者:如今,大家喜欢谈高科技产业。进入新时期,传统制造业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
●岑启邦:制造业不要因为“传统”二字而瞧不起自己,转型升级要结合自身特点,不能过于激进、不切实际,要在进取与稳定之间寻找平衡。以我们这个行业为例,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针对员工和管理层,有不同的任务。
首先,必须团结所有员工,用管理提升团队合作意识。企业要不断满足员工的内心发展需求,例如适当缩短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收入稳定且保持增长等。
对管理者来说,要有大局观。看得到全局,企业才不会走向偏差。除了做好长远规划,每年还要为企业订立一个恰当的位置。
○记者:问一个直接的问题,工厂会搬到海外吗?
●岑启邦:传统制造业面对的市场和政策环境,肯定会不断变化。然而,祖国给予的机会始终更多,中国企业要做好中国的产品,工厂会留在中国做事。
○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启动,对中山英商马田而言将带来哪些变化?
●岑启邦:我更关注大湾区建设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
城市之间的生活质量要缩小差距,海内外高端人才能安心在湾区工作,我们这类企业才能解决人才问题。
除了生活质量,大湾区建设将在营商环境、税收补贴、物流效率、行政服务效率、投资准入、精益生产等方面带来一系列变化。
为此,制造业必须依赖自身的转型升级,在设计、技术等领域持续提升。说不定,制衣大厂在未来还能把产品设计、实用型机器、自动化技术等新的产品和服务,卖给珠三角、外省、东南亚地区的其他同行。
新闻推荐
中山市文创产业协会一副会长单位行善举 连续四年重阳节宴请200位农村老人
大盛陶艺邀请书画家为老人家现场创作并赠送作品。黄标黄敏梁耀洋摄本报讯(记者黄标通讯员黄敏梁耀洋)重阳节前夕,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