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银奖得主、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蒂·罗西来中山演出 琴声流淌音乐大师的“哲”与“诗”

中山日报 2019-10-10 05:40

马蒂·罗西在演奏。他如哲人,弦音醇厚,深邃引人沉思;她如诗人,指尖轻灵,琴声清澈流畅。10月8日晚上,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星期二艺术沙龙举行马蒂·罗西大提琴独奏音乐会。来自芬兰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蒂·罗西携手中国钢琴演奏家张薇聪为乐迷们带来精致典雅的室内乐视听飨宴。从德彪西、西贝柳斯、舒伯特到拉赫玛尼诺夫,“四大名曲”坐镇当晚的节目单。这位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银奖得主、当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还在昨晚参与了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扶持青少年艺术素质提升计划”,为中山的琴童举办免费大师班。

●琴声细诉名曲由来

尽管已两鬓斑白,马蒂·罗西在当晚的演出仍是激情饱满,活力充沛。他全场背谱,哪怕是演奏技巧艰深、长达半个小时的拉赫玛尼诺夫《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他的演绎表情丰富,时而俏皮,时而沉重,埋头拉琴之余,他还常常抬头望向空中,仿佛在与神秘的音乐缪斯含情对视。

演出当晚仅有四首曲目,皆是大曲。开场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德彪西晚期的作品,这首时长12分钟的曲子简洁优美,富有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文化气息。序曲在若隐若现的一缕弦音中结束。第二乐章的小夜曲神秘莫测,终曲则在极速飞奔中抵达高潮。接下来的西贝柳斯《主题变奏曲》则弥漫着北欧的冰冷气息,演奏中,他的琴弓不堪此曲高难度技艺的“折磨”,断了几根弓毛,但马蒂·罗西面不改色,一如既往地将它一气呵成。

上半场压轴的舒伯特《阿佩乔尼奏鸣曲》被马蒂·罗西视为世上最美的奏鸣曲之一。这首古典音乐迷与唱片发烧友的必选曲目是舒伯特为当时的 “阿佩乔尼琴”度身定做。1823-1824年间的维也纳著名吉他制作家斯塔法突发奇想,结合吉他与大提琴创造了 “阿佩乔尼琴”——“吉他形六弦大提琴”。因为该乐器演奏难度较高,最终失传。这首曲目却流传下来,成为世界上阿佩乔尼琴仅有的两首曲目之一。

今天的演奏家多用大提琴演奏该曲。马蒂·罗西介绍,舒伯特之所以对阿佩乔尼琴产生兴趣,在于它音域宽广。在演奏时,他试图借想象进入舒伯特当年的心境。在旋律中,欢愉和忧伤的感觉交织呈现,体现了舒伯特的人生观,也让每个听众感同身受这苦乐参半的人生。“音符形成一个个圆圈循环推进,这种圆形的文化同样可见于中国文化中。”

●室内乐的国度没有“第一”

下半场的《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唯一的一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创作于大师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一场钢琴与大提琴的对话张力惊人,考验着演奏家的功力。“这首曲子虽是室内乐作品,却经常在演奏大厅上演,可见其气势磅礴。甚至很多人觉得,它的钢琴部分比大提琴还要难。”

台上两人配合默契,音色重叠,交织出层次丰富的旋律线,让听众的心随之飞舞。马蒂·罗西盛赞与其合作的中国钢琴家张薇聪“具有国际视野”。这位在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钢琴室内乐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是多位著名弦乐演奏家工作室的专属艺术指导,她与小提琴大师祖克曼、郑京和及纽约爱乐乐团首席格伦·迪克托等都有密切的合作。

他们两人第一次合作于2015年,又同在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自此,马蒂·罗西便将张薇聪视为其在中国巡演的最佳拍档。“我每年都要在中国演出5、6场。” 马蒂·罗西说,中国的变化令人惊叹,最让他期待的是这里的观众都很年轻。在上千个座位的大剧场里,往往坐满孩子和家长。受年轻一代对古典音乐热情的感染,他十分乐意为中国室内乐教育毫无保留地贡献力量。10月9日晚,他便欣然助力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的“扶持青少年艺术素质提升计划”,举办了免费的大师班。

“中国的室内乐还有待发展。”他说,“很多孩子都想做独奏家,争当第一。但这是不可能的。在室内乐的领域,没有所谓的第一。演奏家们都是平等对话的关系。须知,所有伟大的音乐都有着复杂的个性,要想深刻理解这种个性,室内乐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文/本报记者 廖薇

图/本报记者 孙俊军

新闻推荐

多省联动 花木争艳 2019中国·横栏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第三届花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将于11月2日至3日举行

本报讯(记者柯颂通讯员林芷君)10月9日,横栏镇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今年11月2日至3日,2019中国·横栏花木交易博览会暨第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