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环境 薪火相传

中山日报 2019-09-30 05:03

巍巍五桂山,悠悠岐江河,秀美风光和宜居环境一直是中山面向世界的名片。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从一个“农业大县”走向“工业强市”,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作为全国最早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中山先后揽获了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生态市等一系列“国字号”荣誉,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斐然。

作为中山市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之一,成立于1984年的中山市环境保护局,在35年的风雨兼程中见证了美丽中山的发展历程,也从一支10多人的环保队伍成长为一支拥有数百名专业人才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们将继续秉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中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宜居精品城市添砖加瓦。

▇组织沿革 职能不断细化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今年,在中山市“最美生态环保人”的评选中,来自中山市环境监测站的蒋争明获得了这一荣誉。“我的工作就是让数据开口说话。”蒋争明说。作为一名环境监测工作者,他在2017年和2018年两次代表中山在粤港澳空气质量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交流会上做报告,并被省生态环境厅评选为2017年度广东省城市空气质量优秀预报员。在他手中,中山市空气监测数据及预测的精确性持续提升。

作为生态环境局的下属事业单位,中山市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84年,成立之初仅有4名技术人员。而如今,环境监测站拥有3个镇区分站,工作人员人数超过80人,配备有665台专业仪器设备。在今年8月份举行的第二届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决赛中,中山市代表队获得团体第二名。其中,来自环境监测站的高裕雯在综合比武中获第二名,个人综合奖项中获一等奖。

环境监测站的发展,是中山生态环保队伍逐渐壮大并成长为专业队伍的一个缩影。“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市之前,中山的环保队伍大概只有三四十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只有十余人。”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剑华说,“而且人员专业水平相对不高,当时市一级的环保工作人员中,拥有本科学历的都不多。一直到1997年,我们才开始引进研究生。”

30多年的时间里,中山环保队伍逐渐发展壮大到数百人。2001年,当时的中山市环境保护局仅有4个职能科室,经多次改革,专业职能科室的数量逐渐增加,从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科增加到污染控制科、生态保护科、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科、固体废物与辐射科、大气污染防治科等多个职能科室。

▇队伍建设

35年风雨兼程 筑就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近年来,环境执法力度的加大是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的工作亮点之一。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今年1—6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与《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的执行情况显示,中山市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680宗,罚款金额为8629.79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环境污染犯罪和涉嫌行政拘留案件共计17宗,行政处罚罚款金额排名全国第四。这是中山市向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重拳出击的有力证据。

生态环境局执法二科科长庄伟光是今年“最美生态环保人”的获奖者之一。2000年大学毕业后加入生态环境局的他,历经多个岗位的锻炼成为全市环境执法能手。2015年起,他带领分管的执法队伍,不断加大对分管镇区的环境执法力度,带出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环境执法铁军。

前身为环境监理所的监察分局在2003年挂牌,在环境监理所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执法职能,成立了环境监察支队,2019年升格为环境执法科。今天,这支执法队伍承担着环境执法的重任,在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排污企业守法意识仍较薄弱、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的当前,他们正努力提升执法监管的水平,提升环境管理能力。

35年风雨兼程,中山市生态环境局着力提升人员素养与专业水平,锻造了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完成之后,生态环境局在具体职能上“七进两出”,职能范围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扩充。目前,生态环境局的重点工作是统一负责“生态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

中山生态环境局机构改革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生态环境局局长杜敏表示,新的时期、新的挑战需要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迎接,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决心,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在推进美丽中山建设上彰显新担当新作为。

文/廖瀚 肖欢欢

新闻推荐

高层次人才每年来中山工作两个月或以上=最高可获30万元补贴 柔性引才,不求“常在”但求“常来”

让高层次人才灵活选择在中山“乐业”,是柔性引才的出发点。关键词:为我所用,服务中山加快引进实用型人才,一直是中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