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每年来中山工作两个月或以上=最高可获30万元补贴 柔性引才,不求“常在”但求“常来”

中山商报 2019-09-30 01:49

让高层次人才灵活选择在中山“乐业”,是柔性引才的出发点。关键词:为我所用,服务中山

加快引进实用型人才,一直是中山“招才引智”工作的重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人才吸纳方面的“你追我赶”态势,中山想出创新办法。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近日中山市已发布《中山市柔性引才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暂行办法》”)。记者了解到,中山计划以“柔性”方式重点引进10类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每年到中山工作两个月以上的,最高可获30万元补贴。

文/记者 梁展宏 范展颢 图/记者 洪喜鹏

|新规亮点|

建议“柔性引才”,服务产业经济

记者早前了解到,目前中山已连续举办了5届市级人才节(与3·28市级招商节同步),先后举办了60项专题活动,共吸引29名院士、超100名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和15.8万名海内外人才齐聚中山,签署了包括引进院士团队的264个人才合作项目。

2019年中山市“两会”期间,民建中山市委员会在《关于创新人才战略,提振中山市经济发展的建议》中指出,目前,中山面临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分布不合理,人才集聚能力、培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中山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开展项目合作、科技创新活动,支持“柔性引才”。

记者在早前采访中获悉,在目前中山重点发展的人工智能、新材料、医药健康、电子信息智能控制等产业领域内,国内外不少相关人才出于行业、政策、资本、项目、个人等原因,选择“空中飞人”服务形式。相比起一线城市,不少专家型人才无法长期逗留在中山开展科研创新、成果落地等相关工作。长此以往,与国内重点城市相比,中山这类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或将不增反降。

不求“所有+常在”,但求“能用+常来”

为了让高层次人才选择在中山“乐业”,本次出台的《暂行办法》指出,“柔性引才”的定义,是指打破国籍、户籍、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提下,引进高层次人才,每年在中山企事业单位连续或者累计工作1个月以上的人才引进方式。

另外,《暂行办法》明确,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主体有3类,包括在中山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设立时间在1年以上的国有、民营和国内资本控股的企业;中山所属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卫生医疗、社会服务等事业单位;在中山设立的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

《暂行办法》还强调,柔性引才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原则,充分体现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最大限度地吸引集聚来自市外的高层次人才。

|扶持政策|

关注1:打破常规创新用人机制

既然“柔性引进”相比起传统的“安家落户”方式更具有弹性,那么其用人方式与补贴、报酬的支付方式也自然会有所不同。

《暂行办法》提出,用人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主要采用顾问指导、项目合作、兼职返聘等方式。

对于用人方式,《暂行办法》提供了详细指引。比如,高层次人才可通过担任顾问、名誉职务等,为用人单位提供战略咨询、业务拓展、技术指导及其他方面的智力支持;高层次人才可自带项目或者技术,以项目合作、技术入股、联合攻关等方式,与用人单位开展智力合作;高层次人才可前往中山兼职工作,或者返聘已退休的市外高层次人才,为用人单位提供课题攻关、工艺改造、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课程讲授等方面,都属于《暂行办法》鼓励的智力支持。

此外,用人单位还可以采用经市人社局备案的其他“柔性引才”方式,如短期聘用、借调、技术承包等。

关注2:财政为人才合理提供补贴

至于备受关注的补贴方式上,《暂行办法》指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拟采取“后补贴”的方式。

记者了解到,用人单位支付高层次人才薪酬后,再按《暂行办法》规定申请生活补贴,补贴到账后发放给“柔性引才”对象本人。所需补贴资金拟由“中山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列支,拟纳入市人社局的年度财政预算。考虑到《暂行办法》与中山其他优惠扶持政策有交叉重叠,一般采用执行最优惠条款,不重复享受。

具体来说,《暂行办法》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人才来中山工作30至60天的,拟给予最高不超过25万元的补贴;工作61天以上的,最高不超过30万元。

第三类、第四类人才来中山工作30至60天的,拟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工作61天以上的,最高不超过25万元。

第五类、第六类人才来中山工作30天至60天的,拟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补贴;工作61天以上的,最高不超过20万元。

第七类、第八类人才来中山工作30至60天的,拟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补贴;工作61天以上的,最高不超过10万元。

|焦点解读|

软件:从申报到发放补贴,遵循3个流程

《暂行办法》指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相关补贴实施“集中申报、定期受理”的方式,流程有3步。首先,每年的4月份和10月份各申报一次。用人单位提交申报材料,报市人社局审核。

关于第二步,市人社局拟聘请相关专家于每年的5月份、11月份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

最后一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家建议,结合产业发展形势,最终确定补贴对象及补贴金额并予以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按规定程序核发补贴。

硬件:全市拟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群

另据市人社局介绍,中山将在全市范围内规划建设“1+4”(1个主园+4个分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群。4个镇区级产业园拟设在东区、坦洲、南头、小榄,辐射各个组团区域,面积将超过32000平方米。

记者采访获悉,中山市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群将整体打包,申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至2025年,中山将争取聚集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5家,借助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入更多中山市急需的人才。

声音:正视“根在外地,服务中山”人才发展需求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陈晟昔在深圳市任职研究员,从事科研开发工作;每两周到中山市工作3—5天,这个“时间表”已持续数年。她说:“有些项目跟中山的机构和企业合作,来这里找数据、做督导。很多科研项目只能在深圳、北京等地去做,因为大城市、大机构才有相关设备。”

“做科研,不可能只留在一个地方闭门造车。”陈晟昔分析说,“类似于"根在外地,服务中山"的人才工作现象,在科研圈子很常见。科研工作者必须全国跑、全球跑,做"空中飞人"。我的人才关系、档案、户口都在深圳,因为许多项目需要充足的资金、资源和设备,只能在大城市牵头才能做起来。实用性的成果落地则遍布全国,每座城市有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具体需求,我们也要多往这些地方跑。”

对于中山准备推行的“柔性引才”政策,陈晟昔表示欢迎和支持。她指出,把相关领域的人员“锁”在一个地方并不符合当下的人才运用趋势。人才可以做顾问、做技术指导,甚至多方合作完成一个大项目,让人才流动起来,自由穿梭于合适的领域,对地方经济也能产生比较大的贡献。

复旦大学副研究员张俊峰,是一位每个月来中山工作1—2周的学者。对于“柔性引才”的前景,他点评说:“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多方合作才能促进共赢。当下,人才应发挥"根在外地,服务中山"的作用,因为许多项目不仅需要本地人才参与,更需要来自全国、全球的优秀人才组成团队去攻关。"柔性引才"的思路,是一个地方的人才政策和人才体系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新闻推荐

从“农业县”到“现代都市”,中山城市实现飞跃式发展 人居事业承载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山人居市场逐渐进入楼梯房年代。图为华柏、竹苑一带的住宅楼。关键词:精品城市·人居回顾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