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业县”到“现代都市”,中山城市实现飞跃式发展 人居事业承载人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中山作为珠三角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如今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个城市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成就一点也不为过。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山人不断创造和享受着人居事业改革发展所释放的红利。
从1997年中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奖项到2007年获评“全国首批最具幸福感城市”,在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中山人居环境始终保持活力与升级的体现,中山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获得感、幸福感也在与日俱增。
文/记者 梁展宏 图/记者 洪喜鹏
|市民回顾|
人物: 张叔
感言: 住上新建楼梯房,生活上了新台阶
“改革开放前,那时大家大多都住平房,不少还是房管所的安置房。有时一栋两三层高的房子还住着好多户人呢,就像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那种场景。而且每家每户都放着痰盂、马桶,那时很多人家里都没有厕所,总不能大半夜老往公厕跑吧。”回忆起改革开放前后的那段住房岁月,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今年已经65岁的“老石岐”张叔坦言,以前他们以及父辈的居住环境,是如今很多年轻一辈难以想象的。正因如此,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在居住条件上的变化,他感触良多。
1985年结婚的张叔,享受到了当时所在单位的福利房分配制度。在1986年一家四口搬进了位于石岐区桂园路附近的由市交通局新建的7层高福利房住宅楼。张叔说,当时自己分配的新房位于四楼,为三房两厅布局,面积达到了103平方米,通风采光不俗。他笑称,当年新房装修、家私家电的添置花光了他几千块钱的积蓄,家里的墙还是自己油漆的。在当时不少还没达到分房标准的同事眼里,他的房子堪称“豪宅”。正是因为有了单位的福利房,家人居住环境的改善也让他在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
张叔坦言,新建楼梯房住宅的落成,让中山人体验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居住条件——燃气管道入户、南北对流前后阳台、配独立单车房……这些设计引领了当年中山高端住房的潮流。而且,与如今纯市场化的开发模式不同,中山市政府当年率先通过大胆的改革创新措施,釆用政府、单位、个人按 3:3:4比例出资建房的方法,一度圆了很多中山人的“上楼梦”。
|人居变化|
上世纪80年代,建设水平一度领跑全国
确实,对于中山的大多数50后、60后人群来说,在他们印象中,中山人居事业开始发生质变的时间节点,始于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山城区首批商品房小区——莲峰新村20幢住宅楼在莲峰山下落成。自此,中山人居市场开始慢慢进入楼梯房年代。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城区新建柏苑路、松苑路、竹苑路、桃苑路等一批道路。与此同时,作为珠三角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当时中山的新建住宅也开始沿着这些市政路的规划逐步建起。譬如,柏苑、松苑、竹苑、桃苑这4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柏松竹桃”为命名的楼梯房社区,不但广为中山人所熟悉,还吸引了周边乃至内地省市相关部门到中山学习取经。从当年中山的中银大厦高处俯瞰城区,一片片低矮精致、整齐划一的6至7层楼梯房,配合不俗的市政绿化,便是当时中山城市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山以4种常青植物命名的柏苑小区、松苑小区、竹苑小区、桃苑小区,再加上西区的江畔新村,合计提供了5639套住房。
这些新建的开放式小区除了上规模、建设整齐划一、质量过硬外,周边还逐步配套了相应的幼儿园、小学、粮店、书店、医疗站、派出所、居委会、邮电所、文化活动中心、游泳池、羽毛球场、停车场、商店、垃圾屋、肉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对于那个年代刚开始进入城市化起步阶段的中山来说,这样的建设以及规划水平更是一度领跑全国。
而正是通过住房建设以及分配制度的积极改革,中山在较短的时间内逐步解决了城区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和8平方米以下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使中低收入户拥有了自己的住房。公开数据显示,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85年的7.3平方米增加到1996年的20.2平方米。
|获得表彰|
联合国人居奖: 擦亮“宜居中山”金字招牌
毫无疑问,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后期,是中山在改革开放历史上发展得最快的十几年。通过大规模解决市民住房难题,不但让中山人成为国内较早一批住上楼梯房的受益者,中山的人居环境也越发受到外界认可。更重要的是,凭借这些实实在在的发展与创新,中山更获得了国际大奖的表彰——联合国人居奖。
众所周知,联合国人居奖是当今世界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奖项,由联合国人居署于1989年创立,主要表彰为人类居住条件改善作出杰出贡献的政府、组织、个人和项目。
1997年10月8日,时任中山市市长的黄子强在联合国人居奖颁奖仪式上谦虚地表示:“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是中山市人民的光荣,是我前任历届党政领导、我的同事以及建设系统全体员工和全中山人民多年致力实施"安居工程"计划结出的丰硕成果,荣誉归于他们,我是代表他们来接受这一崇高奖项的。”
确实,没有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山人敢打敢拼、勇于创新的奉献精神与毅力,小小的中山不会迸发出如此强大的活力。即便时至今日回头再看,这与目前“幸福是用双手奋斗出来”的社会价值观依然不谋而合。自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后,“宜居中山”的形象不但成为中山对外推广城市形象的主力卖点,在珠三角以及港澳地区更是日益深入人心。
|中山人居事业大事件回顾|
1987年
中山成立解决住房困难领导小组;
1993年
中山市被评为全国住房解困先进单位;
1997年
时任市长黄子强
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2000年
雅居乐雍景园小区获国家建设部、科技部授予的
“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奖;
2002年
石岐区东明花园小区被中央精神文明委员会、国
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
2007年
中山入选十大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
2008年
颐和山庄小区通过建设部专家组验收,成为中山
市首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2009年
中山市首个廉租房小区竣工,建成594套高层电
梯单位;
2011年
中山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成为全国首
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市”的地级市。
新闻推荐
乐有家致力打造每一位客户在每家门店都能享受到品质如一的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品质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