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孤岛”变身大湾区交通枢纽“路通财通”谱写中山发展新篇章 从“自行车、黄泥路”到动车飞驰,交通巨变助力中山经济社会事业提速
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山的对外公路只有两条——岐关西路和岐关东路。这两条路顾名思义从石岐前往澳门关闸;它们由砂砾铺成,宽度仅7到9米;只向南行,不往北走,并未融入国家的公路网络。
1951年,广中公路(广州至中山,即105国道)火速开建,一路向北,如同“大动脉”与祖国腹地连通。其后,沙水公路(小榄沙口至开平水口)、麻斗公路(三乡麻斗至斗门)等源自105国道的“支脉”陆续修通。石岐港、小榄港、黄圃港等水运枢纽得到改建扩建,输出蔗糖、蔬果、淡水鱼等代表中山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拳头产品”,又从全国各地获取建设家乡的各类给养。
不得不提的是,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水陆面积合计1783.67平方公里的中山,仍被“交通不便”这个痛点所困扰——这个名词,本是描述连片山区面临内外交流不畅困局;然而,位于珠江口西岸的中山,自古被河道水网切割,身处平原区,照样不良于行。
素来敢为人先的中山,怎能忍受这种苦况?出行巨变,始于20多年前的“八五计划”(1991—1995年)实施时期……
文/记者 范展颢 图/记者 洪喜鹏
|沧桑|
路稀疏,雨天泥:
村民立志脱贫,呼唤“路通财通”
上世纪80年代,大涌、沙溪一带的隆都村民找准了制衣这条致富的谋生路。如今,大涌镇的牛仔服饰、沙溪镇的休闲服饰名声在外。
“首尝螃蟹”的隆都服装人,创业之艰辛远胜于今时今日的后来者。
上世纪80年代末,余达军从部队退伍返乡,发现大涌镇一带的道路,依旧像几年前那么难行。他告诉记者:“现在去石岐市区的大公路叫岐涌路,那时是没有的。从大涌去沙溪、西区岐江河边有两条路,我们叫做"北线"和"南线"。”
“北线”和“南线”,是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谿叠公路、隆镇公路的俗称。路面没有混凝土或沥青,是“纯正”的黄泥路。
余达军回忆说:“开作坊做牛仔裤,用摩托车、自行车将原材料运回大涌。那两条路,最怕下雨出门,黄泥变成浆糊,足足有一尺深,埋掉大半个轮子,完全走不动,何况还要运货?”
运营工厂,原材料的进货及制成品的出货是关键要素。余达军说:“那段日子是"路不通,财难通"。原材料进货还可以凭借自己的"牛力"多跑几回;做好牛仔裤,要出货到香港,大型货柜车从105国道驶出正规公路,出了石岐西郊,剩下10公里"烂路"往往要走3个多钟头。"司机大佬"走一次,抱怨一次。”
从1949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山的公路网络逐渐形成,但“交通不便”依然困扰着多数行政村和自然村。出行困难、产业滞后、城区和镇中心公共服务资源辐射力偏弱等现象依然存在。
|巨变|
横水渡,话沧桑:水乡似“鱼片”,绕行路漫漫
“中山"交通不便"的状况,连省里的公路专家都说"想不到"。”市公路局退休干部萧良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省里的公路建设专家协助中山修建大批公路和桥梁。他们看着路线勘测方案,发出上述感叹。”
萧良分析说,珠江流域进入中山一带的出海口,孕育出庞杂交错的水系,大小河流和河涌遍布各个镇区。中山“五行水丰”,在农业社会倒可培育出自给自足的鱼米之乡。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起,中山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向工业社会转型,人员、物资、原材料、制成品频繁往来,“交通不便”的矛盾逐渐突显。
据介绍,鸡鸦水道、小榄水道、西江、横门水道、黄沙沥、黄圃水道、石岐河、三宝沥、东海水道等大河,将中山各地切割成块。尽管沙口、细滘、东河等要冲都建有人车渡船码头,但每艘渡船只能装载一辆解放牌4.5吨货车,物流容量和速度受限,导致公路“塞船”现象严重,单次过渡等候时间长达2-3个小时。
萧良进一步指出,已被大河“切割成块”的中山土地,另有北台溪、大环河、拱北河、横海、中部排洪渠等120条汇入大河的主要河涌,进一步将鱼米之乡分割成“鱼块”和“鱼片”。
中山市交通运输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1987年,中山的“横水渡”(渡口)数量发展到最高峰,多达139对。多数渡船只能载人,无法载货。轻型货车或摩托三轮车运载的货物,只能走少数几条“大公路”,不得不绕行十几公里乃至数十公里。种种周折,大幅度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降低了效率乃至失去商机。
截至2017年,仍在运营的中山“横水渡”,从最高峰的137对骤降至40余对。水乡巨变,源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交通大会战”。
首次巨变:“八五会战”超常规破解交通困局
我国实施“八五计划”(1991年-1995年)期间,中山市委、市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对“路通财通”的期盼,以超常规的力度和速度破解交通困局,为中山步入“快车道”提供支持,谱写经济发展新篇章。
中山市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执行了“谁建设,谁主管,谁受益”的政策;开展多渠道集资,制定了征地、拆迁补偿办法,采取了建设与改造相结合、“抓干线,促支线”措施。全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规模、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交通建设步入了黄金期,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骨架,镇区公路为支脉,与港口枢纽相连接的水陆联运交通网络。
1991年-1997年,全市投资49亿元,新建市境内国道、省道公路,新建一级、二级公路13条共212.3公里,二级路改造为一级路的计有25公里,三级路改造为二级路的计有52.6公里。
新建高等级公路如同长虹卧波,牵引中山市境内各镇村群众快速融入城市发展。
1991年9月26日,岐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23.93公里。这是省道268线的组成部分,连接西区和古镇,途经沙溪镇和横栏镇。1994年,省道268线中山北段进一步向北延伸,新建东岸公路,连接佛山顺德的均安、勒流等镇区。
古镇镇北海村的欧盛隆是一名经营灯饰塑料原料厂的企业家,对1994年省道268线通车场景记忆犹新,他说:“以前去顺德、去小榄,到哪里都要坐船。公路通车后,沿线村民去其他地方容易了,有机会见世面。以前耕田,没日没夜,比牛辛苦,日子艰难。后来,见的东西多了,干脆"搏一搏",开厂开店做生意,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来越多人摆脱贫困,发家致富。”
1991年3月,广东省“八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广珠东线番中公路中山路段动工建设。该公路全长16公里,含全长2024米的特大桥梁——中山港大桥,1992年通车后,是连接中山、广州的又一条重要通道。
当年,中山港大桥是中山第一长桥,桥梁长度、主跨长度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成为中山人的骄傲。大桥主线北接民众镇和三角镇,南连火炬开发区;南端主线分设两条匝道,连接沙港公路,让连片沙田的港口镇与外向型经济发达的火炬区完成“牵手”。
1994年2月18日,南三公路建成通车。该公路全长26.5公里,是省道364线的起点及重要组成部分,自东向西依次连接三角、黄圃、南头3个镇区,最终通过南头大桥跨越桂洲水道,与105国道连成一体……
1990年,中山市公路总里程仅有399.8公里;1997年,全市公路总里程增加至983.5公里,比1990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3.72%。
中山市“交通大会战”初战告捷,全市各镇区全部纳入由国道、省道、地方公路组成的交通网络,“交通不便”在中山成为了历史名词。
火车驶来:动车飞驰电掣连通大江南北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据史料记载,这个道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当年有着深刻理解。1912年4月,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出任铁路督办。然而,直到1925年逝世,他都未修成哪怕一公里的铁路。
2011年1月,广珠城轨一期贯通。在高架桥上行驶的不是慢悠悠的绿皮车,而是时速达200公里的高速动车,中山境内7个站点实现公交化运行,每个站点之间的车程只需2-4分钟。半小时内,动车载着中山人直达广州、珠海、江门等珠三角城市,进而融入全国铁路网,连通祖国大江南北。
65岁的欧广泰是南头镇低沙村人。他清楚记得2010年夏天火车第一次驶入中山的场景。
“那时,(广珠城轨)高架桥修好了,接着是从广州到中山的铺轨。”欧广泰回忆说,“绿色的火车头,拖着一节又一节长长的平板车,车里装满铁轨。车子往前走,铁轨就一米一米自北向南往前延伸。”
欧广泰做梦也想不到,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山交通变得如此方便。1975年,他的姐姐远嫁江门市周郡村,回想当年探望老姐的点滴,欧广泰感慨良多。
“你们年轻人有所不知,当年骑着红棉牌自行车去江门,一早出发,下午才到。每隔一两个月去一趟姐姐家,累得想吐血。”据欧广泰回忆,周郡位于西江西岸。上世纪70年代,从南头出发,光是渡口就有6个,分别名叫鸡鸦水道沙尾、小榄水道沙口、横琴河埒西、古镇水道马滘、西海水道洪圣、西江潮连。
欧广泰说:“你以为说走就走?有些渡口很冷清,船家等到客满才开船,起码半个小时。”
如今,说起从南头到周郡,欧广泰告诉记者:“我有驾照,会开车。电话一来,说走就走。”
谈及家门口不远的铁路,欧广泰更是感叹万分。他说:“我在中山坐着动车去过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成都、重庆、南宁、桂林、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潮州、湛江等地方,十个手指头都数不完。年轻时过江门,大半天去不了。现在去那么远,时间甚至更节省。”
二次巨变:“交通先行”拓宽中山朋友圈
车轮滚滚,协助中山经济社会事业提速。
路通八方,开拓中山朋友圈广度和深度。
上世纪90年代的“八五会战”,解决了中山交通“从无到有”的难题。进入21世纪,中山市公路网络继续“提速”。
1999年,澳门回归前,广澳高速中山段通车。中山与广州、深圳、东莞的时空距离压缩至1个小时左右。2005年,西部沿海高速中山段、中江高速先后通车,中山人自驾游“一路向西”直达祖国西南腹地,不再有任何难度。2010年及2013年,广珠西线高速二期、三期先后通车,中山现有4条高速公路形成网络,直通全国。
进入21世纪第2个10年,中山市委、市政府确立“交通先行再先行”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和《中山市综合交通规划》先后出台,一步一个脚印引领中山交通朝着“做精做细”的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
沙古公路率先通车,让中山城区与一度“偏远”的古镇、横栏等镇区构筑起“半小时朋友圈”。福源路随后贯通,城区与三角镇也形成“半小时朋友圈”。
105国道中山北段完成快速化改造,南区段新建中环路直通快线;连接城区与翠亨新区的翠亨快线,连接城区与北部镇区及佛山顺德的黄圃快线先后贯通;中山港、大南沙等过江特大型桥梁,先后在东侧兴建“姊妹桥”;全市镇区间“断头路”全部贯通……城区与镇区、中山与外市的“朋友圈”变得越来越牢固。
2019年9月底,由105国道(西环)、北外环、长江路(东环)、南外环组成的“中山一环”贯通。大城市拥有的城区内环快速通道,中山也有了。
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的交流,离不开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中山交通的巨变,为中山市加强区域合作、产业对接以及提升辐射能力带来了新机遇。
|展望|
路更畅:围绕深中通道优化中山路网
当下,中山交通的最大亮点,无疑是工期长达8年、定于2024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届时,来自全国的车流将利用深中通道实现珠江口跨越,直抵中山。对此,“对接深中通道”成为中山交通未来的发展热点。深中通道通车前,中山市将加快建成向西、向南的路网,迎接通道,保持路畅。
为此,在整个“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山将投资600亿元,建成28条对外连接路。其中,向西、向南的新路多达23条。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中江高速即将全线通车。中开高速及小榄支线、西部外环高速、坦洲快线、东部外环高速、番中公路快速化改造、中山二环北段及东段快速化改造(沙港路、逸仙路)等项目已全面开建,进度理想。105国道中山南段快速化改造、沙古公路快速化改造等项目即将动工。
轨道交通方面,中山的铁路也朝着从“Y”型线路向网络化线路发起冲击。2020年,横跨狮子洋,东接深圳、东莞、广州南沙,西连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的深茂铁路中山段即将开建。此外,广州地铁18号线敲定南延线方案,延伸至中山和珠海,意味着中山将从“动车时代”进一步拓展为“地铁时代”。
让我们把眼光放到翠亨新区马鞍岛,新建的中山港客运码头已完成港口设施建设,正在兴建候船大楼设施。与老码头相比,这里去往深圳、深圳机场、香港、香港机场的船程能节省半小时。
服务优:交通联运让出行省心省力
中山正在实施“交通先行”战略,除了聚焦硬件建设,也着力于软件服务的完善和创新。
“中山的交通服务,一直保持着敢为人先、人无我有的创新传统。”萧良回忆说,早在1960年,当时的石岐港务局就率先开办了“水陆联运”业务。中山人在石岐坐船去广州,再转铁路去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城市以及省内韶关、坪石、英德、源潭、深圳、樟木头等地,只要将行李在码头办妥托运,就能在目的地火车站提货,不用再费力气搬来搬去。
如今,“水陆联运”已式微,但在中山港的客运码头转变为“水空联运”,在西区、东区的城市候机楼更改为“空陆联运”。市民前往广州、深圳、香港、珠海等机场,在中山就能办妥登机牌及行李托运。
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交通先行再先行”战略,同时强调“公交优先再优先”,多年来将公共交通事业作为重要民生实事予以支持和推进。2011年,中山在省内率先推行公交IC卡乘车5折收费,优惠幅度创下全省之最。如今,市民使用微信、支付宝的乘车扫码支付功能,同样享受5折优惠。2018年,公交车还实现Wifi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
2012年至今,中山市新开通公交线路72条,增开夜班及延长服务时间线路24条,加密班次线路29条,优化调整延伸公交线路124条,开通了一批前往江门、广州南沙、珠海、佛山顺德的跨市线路。目前,180条公交线路、3000多个公交站点将中山各镇区串联成网,2000余辆公共汽车来回穿梭,保障市民自由出行。
新闻推荐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们心潮澎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