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区 奋力开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南方日报 2019-09-27 07:07

火炬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目前已成为珠江西岸制造业重镇和重要的创新平台。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2019年9月8日-9日,北京。在第十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出现了来自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下称火炬区)企业家的身影——康方生物董事长兼CEO夏瑜应邀出席,在院士专家论坛上发表题为“以创新生物科技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报告。在短短7年时间内,康方生物成长为生物医药领域的一个新星,在这次大会上摘得“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单位”大奖。

这样的故事,在火炬区创新创业的沃土里不断上演。1990年,国家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共同创办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协议,播下了科创的种子。

29年积淀,曾经的滩涂地,矗立着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装备制造中山(临海)基地等九大国家级产业基地。

29年成长,“科”字为先,这里拥有国家级留创园、健康基地等孵化器,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孵化体系,成为珠江西岸重要的科创力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火炬区,奋力开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再构科创力量新雁阵,伶仃洋岸,“科创火炬”号角再次吹响。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通讯员韩永

“科”字当头开新局

滩涂地上崛起先进制造重镇

时间回到1990年3月23日,由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三方签约,合办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27个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中,火炬区是全国三个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

这是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特例——在火炬区创建伊始,除了中山港区以外,硬是在一片滩涂和荒地上发展起来的。

这是南粤大地在改革开放春风下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90年到1994年底,火炬区已基本完成了筹创阶段,工业企业达183家。成立第三年,火炬区就初步形成了以能源、电子信息为支柱的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电子、生物医疗五大产业集团。2010年,火炬区工业总产值1083亿元,成为全市首个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镇区,成功跻身“千亿元俱乐部”。

发展实体经济,火炬区是中山市乃至珠江西岸的制造业重镇。

经过近30年发展,火炬区已形成以光电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2015年,国务院批准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范围。目前全区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近20家。

其中,光电产业以激光技术应用为产业核心链,形成光学微电子产业、新一代光学显示产业、新一代光电视听产业、高端光通信产业、高端激光设备产业、成像光学元器件产业六大体系,获批建设省级成像与光电子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先进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新能源装备、环保装备、医疗装备、智能装备、光电装备和汽配装备为子业态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先进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基地”。2018年,火炬区装备制造业产值达834亿元,规上企业150家、增加值161亿元。

开放发展新动力

高企集聚产业迈向“高精尖”

2012年3月28日,中山市博览中心。场内,一年一度的中山“3·28”洽谈会如期举行。那时,当意气风发的夏瑜站在台上签约时,或许许多人想象不到,这家由4名海归组团创业的公司,快速成长为一个高企明星:2年后获评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的第3年拿下20多个专利,第5年与美国默沙东签署合作协议,将自主研发的新药AK-107的全球独家开发和推广权转让授权给默沙东。这是第一个中国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将完全自主研发的单克隆抗体新药成功授权给全球排名前五强的制药巨头。

康方生物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创业故事,在健康基地不胜枚举。自1994年中山火炬区获批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以来,已集聚近300家健康医药企业,影响力越来越大。其中,全国医药卫生领域最高级别奖项“吴阶平医学奖”,已在中山连续举办了10届。

不仅如此,装备制造也向“高精尖”迈进:瞄准5G风口,通宇通讯与国际电信设备商签下5G项目大订单,成功研发5G天线滤波器一体化(AFU)并在全球同类产品中率先实现商用;抢占技术高地,明阳智慧能源为开发风能攻关技术难题,如今在全球海上风电创新排名中名列首位;中荣印刷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高企群集的背后,是创新力量在作为支撑。2018年,火炬区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2家,省级16家、市级43家,获省科技进步奖5个,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782项,扶持资金达2.73亿元;全年完成专利申请545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79件,截至2018年底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051件,新增国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获批省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示范区。

产城融合新篇章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伶仃洋上,生机焕发。包括深中通道在内的跨海大桥,正在改写区域发展新格局。

顺应湾区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山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推动中山环湾布局,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作为东部组团的领头羊、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阵地,火炬区产城融合文章也将迎来全新的格局。

今年3月29日,《关于建设粤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中山)的合作框架协议》在澳门签署,标志着中山与澳门合作示范又添新载体。在与会领导见证下,中山火炬开发区管委会、澳中致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双方代表签署了协议。根据计划,双方将在打造澳门中山两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澳门中山科研成果转化中心等六大领域进行合作,为粤澳合作再添新窗口、新平台。

这是扩大开放的一个信号。

为深度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火炬区积极搭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协同创新桥梁,与香港、澳门的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如积极打造香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生物医药创新平台。

为快速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火炬区强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动深茂铁路等更多轨道资源接入中山站、建设改造景观北路、火炬大道东段、岐濠路等举措,实现交通区位的决定性转变。

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火炬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今年3月底正式对外开放,通过设立开办企业综合窗口,将开办企业办理程序从5个减少至3个,办理环节从7项压缩至2项,办理时间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

见证观察

从“火炬速度”

到“火炬质量”

成立于1990年的火炬区,是广东省第一家全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曾经在广东先试先行,在中山乃至全省改革开放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印记。从滩涂地成长为一个珠江西岸重要的制造业重镇、创新发展平台,这个高新区的成长,见证了“火炬速度”的辉煌。

即将迈进下一个30年,当区域竞合发生改变,当协同发展出现新趋势,当高新区迎来发展新格局,火炬区也迎来了从“火炬速度”到“火炬质量”的新命题。

2019年3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高新区将通过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举措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布局建设科学城、优化重大科研平台布局等提升创新能力。

如今,用好组团优势,火炬区连同翠亨新区、南朗镇,为打出创新发展、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更好的“组合拳”提供条件:

在产业布局方面,从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基地,到南朗镇的华南现代中医药城,再到翠亨新区的国际医疗中心规划,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向珠江东岸延伸,寻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更大可能性。

在协同发展方面,通过从公路到轨道交通、港口客运等立体交通建设,东部组团实现与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30分钟快速对接,深度对接广州、深圳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资源,加强与港澳门在会展、文化旅游、青年创业等领域合作,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弯道超车。

2020年,火炬区迎来建区30周年。期待“科”字当先的改革闯将,再次谱写下一个30年的华章。

新闻推荐

自带技术革新基因,40年不断“刷新荣誉” 访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海舟

林海舟(右)走进中荣印刷生产线。最近,中荣印刷的技术工人正在调试一台珍贵的数码纳米印刷机,这是公司高层经过层层“面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