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务局 天地一体,守“土”尽责 强化水土保持监管,改善生态环境
丰富的水土资源是中山作为“国家森林城市”的底气。王云摄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河网地带,以五桂山山脉为城市后花园,成为水土资源丰富的“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然而,随着40多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大量的生产建设项目侵占自然资源,水土资源无节制利用问题日益突出,水土流失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痛点。《中山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数据显示,中山市陆域范围已全部纳入水土流失易发区,总侵蚀面积10199.34公顷,其中人为侵蚀面积占总侵蚀面积的42.28%。
水土流失如同大地的伤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建设美丽中山、保持生态品质意义重大。近年来,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努力探索水土保持的新思路、新模式,优化审批程序,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撰文:廖瀚郭冲亚
从10天至3天审批改革成效显著
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低,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难题。根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凡从事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然而,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企业和个人为减少审批流程,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给水土保持工作造成大量盲区。
为此,中山“双管齐下”,强化水土保持监管和提高审批效率相结合,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一方面,加大水土保持宣传督查力度,增强企业和个人水土保持意识,督促他们开工建设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改进审查审批程序和方式,提高审批效率,压缩审批时限,减轻企业和个人报批负担。
目前,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已实现了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程序性审批。实行承诺制管理的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审查由建设单位自主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把关,水行政主管部门仅进行程序性审批。这一改革,将审批时限由之前的10个工作日,继续缩减至3个工作日,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编报审批效率。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中山市也在不断改进审查审批程序和方式,审批时限由10个工作日缩减至8个工作日。
行政审批效率的提升,对企业的激励作用显而易见。据统计,程序性审批以来,中山市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数量由之前的每年10多宗,增长到现在的140多宗,年底预计可达200宗。
审批效率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审批标准和质量的降低。中山市不断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提高审批质量,对不符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要求的一律不予许可,严守生态红线。对实行承诺制管理的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承诺人履行承诺的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承诺人未履行承诺的,依法撤销水土保持行政审批决定并追究承诺人的相应责任。
此外,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根据《中山市下放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目录》(中府〔2017〕15号)要求,中山市对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和验收审批权限全权下放,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工作要求,两区从方案审批、到事中事后监管、再到设施验收报备等各个环节工作均由其自主开展,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审批效率和管理水平。
“天地一体化”区域监管未批先建无所遁形
多尺度遥感、GIS、空间定位、无人机、快速测绘……近年来,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更加高效、智能,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装上了“千里眼”。这一名为“天地一体化”的动态监管技术,为中山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技术,是根据监管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的需求,基于多项信息技术应用的信息化集成技术。”中山市水务局运行管理与水土保持科负责人介绍道。“天”主要指基于多种航天、航空平台的多尺度遥感技术;“地”主要指基于GIS、空间定位、快速测绘、多媒体等技术集成的移动信息采集技术;“一体化”主要指在GIS、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支持下,对“天”“地”采集、处理的多源时空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分析、传输等,为区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管工作提供一体化支持。
今年,中山市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选定广东无限阵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天地一体化”区域监管,实现全市水土监管全覆盖。在卫星云图上,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历史图像的对照,准确地判断出是否存在违法建设,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无所遁形。“天地一体化”区域监管的创新应用,让中山市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迈出新步伐,不但解决了如何监管,更解决了监管什么、到哪里监管等问题。截至2019年9月1日,中山市共解译扰动图斑521个,并根据复核情况针对性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使得水土保持信息化效果显著,生产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得到显著提升。
去年,在全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中,中山市完成了近8年来已批生产建设项目全部数据的录入。经过中山市水务局部门与相关责任部门共同努力,2018年在广东省对中山市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中,中山市以总得分101分,全省排名第三的好成绩,获得优秀等次。
2018年,中山市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42平方千米,超额完成了省下达的30平方千米的年度水土流失治理任务。2019年,中山市将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90平方千米分解下达至南朗、三乡、神湾、坦洲、板芙、南区、五桂山等相关镇(区),各项治理工作稳步开展,将于年底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全过程闭环监管水土保持不留缺口
审批容易监管难,如何确保水土保持方案落地生效,是水土保持监管部门面临的难题。中山市通过“天地一体化”等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逐步实现水土保持审批、监督监测、综合执法、诚信系统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无缝对接,形成监管闭环,确保水土保持工作不留缺口、不留死角。
针对市级审批政府和社会性投资生产建设项目,中山市水务局展开“双随机一公开”及日常行政监督检查,对在建和已完成自主验收的生产建设项目提出整改意见,并将发现有违法行为的项目移交水政监察支队查处;对存在较严重问题的项目,积极组织开展现场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程序或者不满足验收标准和条件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据中山市水政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队高度重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将该项工作定为年度重点工作,并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考评指标,高标准、严要求地开展一系列排查和执法工作。现阶段的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是对依法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而未编制或方案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立案查处,做到边排查边立案整改。
结合中山市实际情况,中山市水政监察支队制定了《中山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和任务分工,依法开展对全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按照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做好水土保持措施落实工作,对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而未编制的,或方案未经批准而擅自开工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进行立案查处。中山市水政监察支队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查处各类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着力提升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管理水平,守护生态环境,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和愿景而不懈努力。
新闻推荐
中山市侨资企业商会举办第二届“侨商杯”书法摄影大赛 引导侨商二代扎根中山抢抓发展机遇
本报讯(记者黄标通讯员杨昌祥)9月23日晚,中山市侨资企业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第二届“侨商杯”书法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