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9年引进培育近45万紧缺适用人才 再造千亿集群 重塑引才磁石

南方日报 2019-09-27 06:18

从2016年至2018年,中山市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图为中山体育馆招聘会现场。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来中山工作生活半年多,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的博士生叶茂逐渐适应了中山的工作与生活。在今年中山人才节活动上,叶茂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现场签订协议,受聘成为该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宜居、产业基础扎实是他对中山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中山的系列人才政策也是促使他选择中山的关键因素。今年9月,中山市公布最新一批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认定名单,叶茂名列其中,他也由此成为中山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一员,享受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

人才是各地争夺的重要发展资源。今年以来,国内多个城市先后发布人口落户和人才新政,“抢人大战”持续上演。近年来,中山人才工作不断发力,曾于2010年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事业单位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评定办法,在2017年出台“人才新政18条”,引才力度之大,举措之新,在省内外均引起关注。2010年至今,中山累计引进培育各类紧缺适用人才近45万人,其中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0人、“广东特支计划”人才10人、国务院津贴专家41人、博士1048人、硕士1.3万人以及技能人才43.16万人。

近日,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外公布,中山正研究制定新的人才认定标准,引发外界对中山人才工作的新期待。在产业和城市转型发展期,中山对高端人才需求进一步增强,在此背景下,中山正加快调整人才政策体系,塑造新千亿产业集群与人才发展高端平台,一场人才突围战已经打响。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廖瀚

解读?榜单背后的人才账本

最近,正在西安交通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双博士学位的环境科学博士贺沅平忙着准备毕业论文送审,与此同时,毕业季将至,她也开始关注各种求职信息。今年3月,在朋友推荐下,她曾到中山参加2019年中山市人才节,试水职场。中山的城市环境和气候条件给贺沅平留下了好印象,并将中山列入求职备选城市之一。

身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山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今年8月,一份由百度地图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榜单》引起人们关注。榜单显示,在珠三角城市中,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惠州进入榜单前20位,中山排名第21位。

近几年的中山人口数据也印证了榜单的排名逻辑。2018年中山市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山市人口自然增长率9.62‰,高于全省8.24‰的平均增长率水平。从2016年至2018年,中山市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2.04万、3万、5万。人口增量持续增长从侧面反映了中山拥有较强的城市吸引力。

人口和人才加速流入,对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孕育新动能阶段的中山来说意义重大。中山市统计局2017年发布的《中山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中山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报告指出,中山市人口总量、适龄劳动人口、接受高中、中专教育人数等人口指标与经济总量之间高度关联。也就是说,中山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人口结构优化提升。

为引进更多与中山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紧缺适用高层次人才,2010年8月,中山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形成了中山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2017年3月,中山发布《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即“人才新政18条”),进一步加大引才育才力度。9年来,在两个主要人才政策框架下,中山引进和培育了近45万名紧缺适用人才,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突围?新千亿集群再塑“引才磁石”

今年7月,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国家健康基地的企业——广东中昊药业有限公司举行新药本维莫德乳膏首产仪式,宣布国内首个皮肤领域全球首创化学创新药在中山投产上市。这是继2015年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以2亿美元、向美国制药行业巨头默沙东转让一项抗体新药项目后,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再次引发大范围关注。

健康医药产业已深入中山扎根。目前,中山市内已集聚超过300家健康医药企业,产值约800亿元,在全省健康医药产业城市格局中处于第二梯队。按照中山市2018年出台的《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到2022年,中山健康医药产业的目标产值将达1200亿元。

健康医药产业是创新密集型产业,也是高端科研人才密集区。在中山健康医药产业区内,由年轻高层次人才创立的企业随处可见:康方生物专注抗体新药研发,由夏瑜等四个“海归”博士创立;生物技术企业康天晟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生产无血清培养基,由80后“海归”科学家潘洪辉与团队成员创立;专注基因芯片制造的康源基因,由蔡伟文等博士于2014年创立……随着行业发展,健康医药产业有望成为中山高层次人才新高地。

专家指出,目前传统产业仍然是推动中山市发展的主导力量,服装、家电、灯饰等产业传统路径依赖特点较为突出,产业科研和创新动力不足,转型升级进展较慢,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还未有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未能真正挑起大梁。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是紧密结合的,产业发展的滞后,将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产生深刻影响。

为激活产业创新活力,中山去年出台高端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和健康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三大行动”计划,提出5年打造三个新千亿产业集群,其中对研发平台、公共技术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着墨较多,新的核心产业集群和平台有望提升中山的人才承载力。

创新?人才认定有了新标准

面对新的产业人才需求和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形势,企业和社会呼吁对中山人才政策进行升级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中山现有的人才认定体系对人才的认定标准较高,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来说,这些高层次人才既用不上,也用不起。”中山市人大代表、广东马迅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宇华认为,中山人才政策应更“亲企”,适应中山产业发展需求,让广大中小企业也能享受到人才政策实惠,为其引才育才提供支撑。

今年中山“两会”期间,中山市政协委员王金成等人提交了提案《关于“进一步优化人才战略,助力中山长远发展”的建议》。他们认为,珠三角各城市正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中山人才竞争优势相对减弱,几乎成为高校优秀毕业生应聘就业的“候补站”。中山有必要更新原有人才政策体系,让人才政策更精准,提升人才吸引力。

“中山市将制定新的人才认定标准,对人才层次划分进行更加全面的梳理。”针对人才政策问题,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科负责人表示,中山正加快完善相关人才政策体系,新体系将结合中山的产业发展需求,突破原有的一些限制,对人才作更加综合的评估,未来,中山将以更加完善的人才优惠政策、人才服务和产业发展平台留住人才。

探索?建设源头创新平台聚集高端人才

在人才发展平台方面,中山也正作出新探索。今年9月2日,备受关注的翠亨科学城设计方案成果正式公布实施。按照设计方案,翠亨科学城将建设湾区联合创新中心、湾区联合实验室、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等创新平台。其中,科学城北部将建设“产业研发单元化布局的科创启动区”,规划近200亩的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用地。设计方案透露的这一规划,引起了外界对中山布局“大院大所”和大科学装置的遐想。

“大院大所”和大科学装置是源头创新平台,可有效聚集高端创新人才。环视大湾区,珠三角各大城市正加紧抢占该领域的高点。今年5月,广州与中国科学院签署共建南沙科学城协议,打造可承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的开放平台。按照规划,南沙将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属高校系列研发机构、以港澳为主体的境外合作科研机构三大科技创新组团。

东莞、深圳也正加快布局重大科创平台。继2014年中国最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落户后,今年东莞宣布全面启动东莞中子科学城建设,联合深圳光明科学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高地。深圳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按照规划,光明科学城首期布局将是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空间引力波探测地面模拟装置、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膜拟设施、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六个大科学装置。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山不仅需要能工巧匠,也要大量博士院士等尖端人才,“大院大所”和大科学装置的引入,有望推动中山产业和人才队伍进一步升级。

为提升地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氛围,中山正规划建设中山科技大学和香山大学两所高水平大学。据中山市教体局透露,目前香山大学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土地和硬件基础,中山科技大学项目正开展教学和科研团队以及校长招聘工作。根据规划,中山科技大学将建设成为立足理工学科,兼顾文商学科的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该大学将与中山以及珠江西岸产业发展方向对接,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智能制造和生物医药等。

中山人才政策

●2010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培养引进紧缺适用人才的意见》,组织、人社等部门先后配套了多项政策,涵盖培养引进、评价使用、资助奖励、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形成了中山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2017年3月,发布《关于进一步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意见》,在领军人才引进、柔性引才、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人才住房保障、人才认定、人才评价、经费补助、工作考核等方面作了大胆突破。

数读

●近9年共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30人、“广东特支计划”人才10人、国务院津贴专家41人、“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222人,以及博士1048人、硕士1.3万人、技能人才43.16万人(含高技能人才11.3万人)。

●截至2018年底,建成1个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及分支机构,9家省市级院士工作站,69个博士后工作平台,40个市级以上大师工作室,32个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6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7家,省级工程中心264家、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26家,首次实现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新闻推荐

“中山漆”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食品护航 巴德士旗下产品花王水漆用于该机场航食配餐中心涂装工程

本报讯(记者柯颂通讯员晓敏)9月25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中山企业巴德士集团的花王水漆——净味防霉宝内墙水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