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东西两岸重大基础建设提速,大力推动中山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 跨越珠江口 迎来新格局
中山近年掀起大交通建设热潮。图为城区通往东部组团的交通道路景观。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江波龙存储历史博物馆于今年4月开馆,是中山从深圳引进的江波龙电子生产研发项目建设内容之一。
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近日,《新建铁路深圳至茂名铁路深圳至江门段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下称《报告书》)对外公示,为中山融入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络带来新期待。
9月初,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广州地铁18号线从中山延伸至珠海段工程方案前期研究》的招标公告,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官网公示了《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环评报告书(送审稿)》(下称《环评报告书》),公布了深中通道项目延伸线——南沙至中山高速公路项目的最新动态。可以发现,该公告所涉及的项目,是继深中通道之后,又一项跨越珠江口的重大交通基础建设。
世界湾区发展史显示,跨海通道将极大地重塑区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深中通道建设进入第四个年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进入新建设阶段,广州地铁18号线中山延长线提上日程……珠江东西两岸重要站点、客运枢纽建设进展频传,对处于珠江东西两岸连接点的中山来说,意义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伶仃洋岸跨海通道和轨道交通的快捷联系,将成为重新理解珠江口城市区域合作、重新理解中山机遇的起点。
南方日报记者罗丽娟
角色之变?伶仃洋岸的新枢纽
深中通道对于中山而言不仅意味着交通红利,更意味着角色的转变。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自深中通道主体工程动工以来,围绕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目标的道路规划和规划调整一直在推进。梳理近两年的中山交通工程动态,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枢纽“东移”——
港口的东移。中山港从火炬开发区的横门水道向东部伶仃洋靠拢。当前,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的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项目预计今年年完工。未来,待马鞍岛新客运码头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
公交的东延。中山公交接驳开始密集往东部片区开拓,去年年底,由中山公交集团运营的“中山-广州”首条跨市公交中980路线正式开通,开启了两地市民工作、生活的双城模式。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深中通道建成后,还将谋划开通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
轨道的接驳。中山积极谋划与珠江东岸城市的轨道交通对接,包括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广州地铁18号线作为市域高速线路,规划设计为大运量市域快线,直接贯通服务广州、中山、珠海三市,中山对这一轨道交通赋予重大意义。今年8月19日,《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公布,重点提及广州地铁18号线站点,并预留了轨道交通线路,提出将在片区内建设四条轨道线路。而刚刚透露的深茂铁路最新进展,则将在中山北站、横栏站设立站点,与城区中山站遥相呼应,成为另一重要客运枢纽。
可以发现,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跨海大交通项目,极大地加速了珠江东、西两岸交通路网工程进度。中山在东部片区布局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也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呼应。
轨道交通、跨市公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了新时期中山与广州、深圳、珠海等大湾区城市的合作空间。在重大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对接、港口航运合作、生态环境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公共服务共享等领域,中山有望通过立体交通体系的全面完善,通过构建珠江西岸新交通枢纽与其他大湾区城市建立起快速的连接通道,为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的区域协同发展带来新期待。
区位之变?越来越多的深圳客
在翠亨新区马鞍岛中部,江波龙存储历史博物馆于今年4月底正式开园。这是翠亨新区从深圳引进的江波龙电子生产研发项目建设内容之一,是目前国内首个集存储产品收藏、展览、研究、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除了博物院,该项目还包括了研发大楼、工业厂房等项目,其中含测试车间和世界最先进封装生产线、数据中心等设施。江波龙电子董事长蔡华波表示,要将该产业园建设为“存储工程师的乐园”。
作为一家从深圳引进的企业,江波龙的布局体现了深中两地的产业对接动向,随着深中通道建设推进,未来将有越来越多资源在两地流动。
可见,基于便捷交通圈的优化升级策略,在中山的区域协作进程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越来越多的深圳客来中山创新创业。据统计,目前在翠亨新区落户的企业中,近八成来自深圳。其中,位于翠亨新区的深圳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已经引入了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华南分所,拟建设药物临床研究、药品安全评价、药品研发和大分子药物等产学研平台。
再看广州。去年年底,广州、中山两市签订《广州南沙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将进一步推动南沙新区、翠亨新区在规划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开放对接等八大方面合作。从汽车配件产业到生物医药产业,中山与广州的产业合作维度越来越多面化。在生物医药产业,国家健康基地目前跟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联手,三方共建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成为国家健康医药基地的重大科研项目。
沿着环洲北路一直向105国道方向前进,接近中山、珠海两市交界处,中山市市级产业平台坦洲园便设在这里。受珠海的产业辐射带动,坦洲镇已经形成了精密制造、打印耗材、摄影器材等产业链。今年以来,珠海、中山两市政府密切交流,双方围绕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行探讨,直面制约两市发展的痛点难点,就生态文明建设、交通互联互通、应急联动合作等领域的具体事宜进行协商,并初步达成合作共识。
从媒体报道来看,珠海、中山两市在交流过程中,两地轨道交通合作被重点提及。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未来将共同推动构建珠中江地铁网,者对两市推动互联互通、更好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义重大。两市还明确,将携手研究推动珠中江地铁网规划建设,共同研究广州地铁18号线南延项目的规划建设方案。
格局之变?珠江西岸崛起的“科学城”
世界著名工程咨询集团——林同棪国际的专家罗伯特·萨金特认为,交通网络对于链接湾区城市以及湾区城市内部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交通的便利度将极大地改变要素流动的走向。
今年5月,广州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共建科学城协议。这个新科学城位于南沙,规划面积为40平方公里。
今年4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下称“草案”)已通过相关审查程序并公示。根据草案,中山将以国际化视野、前瞻性思维、创造性设计为宗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的翠亨科学城,提出构建“两轴、四带、一心、五区”的多元复合结构框架,打造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珠江东西两岸已经透露规划、在建和推进的科学城,有广州的南沙科学城、深圳的光明科学城、东莞的中子科学城等。而在深中通道的西侧,中山翠亨新区也提出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翠亨科学城。自此,从布局上看,以伶仃洋为几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线城市,重大科创载体形成了“A”字形结构,而深中通道便位于这个结构的中间一横。
翠亨科学城的高水平规划和高标准建设,也代表了中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态度与行动。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翠亨科学城在开展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过程中,提出设计方案注重从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入手,综合考虑与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中山中心城区、中山滨海产业创新带等区域重要节点的关系,统筹考虑区域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配套服务的关系,明确中山翠亨科学城在区域中差异化协同发展的角色,推动中山建设成为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的支撑点。
■聚焦
深中通道两端崛起“城市客厅”
据观察,在深中通道立项前后三个月内,中山周边城市积极与中山市签订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协议,并积极参与协调跨区域干线路网对接事宜。
在深中通道的两端,中山今年正式提出启动“东进”计划,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透露出加大“西协”步伐的信号。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指引,制定城市设计指南和工程建设导则,打造国际一流的时代精品、城市杰作。其中,前海城市新中心、宝安中心区等片区的规划建设,就位于深中通道东侧。
而深中通道另一侧,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坚持将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顶尖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其中最受关注的举措,就是中山对深中通道西岸登陆点翠亨新区的规划调整。
根据刚刚结束公示的《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对原有的用地规划、功能片区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省对翠亨新区的功能定位要求发生了转变,其中,马鞍岛中北部地区由原来的产业用地为主调整为以新型产业用地、综合服务、科创研发为主的综合功能区域;创新产业集聚区的东南侧物流-工业混合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先进智能产业区也进行了用地调整,东部沿海的工业用地调整为新型产业用地。
当前,一个新的交通网络正在马鞍岛形成:在建的深中通道、中山客运新港,以及规划中的广珠城际和深茂铁路等交通设施,将促进马鞍岛融入大湾区城际网络,未来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一小时达到深圳前海、广州南沙、香港机场、澳门、珠海等核心地区。
综合中山市近年来在片区发展、土地政策调整等重大规划、政策和行动来看,翠亨新区被作为该市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阵地,产城空间的规划建设将深圳前海作为对标对象,利用与珠江东岸更为密切的产城互动,打造珠江西岸城市新中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晏飞通讯员彭宏亮计慧慧)记者昨日从石岐区办事处获悉,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健康向上、欢乐祥和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