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传统土壤 咏唱时代新声 聚焦中山民歌新生代

中山日报 2019-06-08 04:40

▲ 罗振东梁景添本报记者 黎旭升 摄开 篇 语

旧韵新声 看今朝

□汤倩铠 廖薇

非遗之美,美美与共。六月中山,大地飞歌。

今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非遗保护 中国实践”,口号是“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民族未来”“非遗保护,你我同行”。昨日,“非遗之美”——2019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月在市文化馆启动。6月, 市非遗中心将策划举办一系列精彩活动:通过80幅非遗主题摄影作品,在全市各镇区巡回展示非遗之美好;通过3场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零距离展示技艺之精湛;通过民歌民乐大赛,向观众展示民歌的传承成果。

在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歌民谣的种类丰富令人惊叹。如中山咸水歌、白口莲山歌、鹤歌、东乡民谣、隆都民谣、三乡民谣等等,它们是古老传统音乐的遗存,寄托着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年轻一代文化意识取向改变,中山民歌民谣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一度处于濒危绝唱的边缘。

为了加强中山民歌的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中山文化部门通过搜集整理民歌民谣、开展记词、记谱,出版民歌集、建立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展览馆、开办民歌民谣传唱班,并在全市相关镇区学校建立民歌传承基地,为民歌传承“从娃抓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从2015年起,中山每年都会举办“民歌传承基地交流展演活动”,通过交流与展示,促进各传承基地间的学习与合作、提升中山市传承基地的教学水平,同时为中山市每年新创作的民歌作品搭建展示的平台,更是让孩子们参与其中,充分感受中山民歌的魅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全市民歌民谣大赛是中山市坚持多年的一个文化品牌活动。从2007年起至今,每年如此,从未间断。为扩大中山民歌的传唱范围和影响力,中山民歌民谣大赛的举办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如在2013年举办了“青少年民歌民谣创作大赛”,在2014年举办了“中山市咸水歌对歌大赛”。为了同时扶持传统音乐的传承发展,今天,一场“中山市民歌民乐大赛”即将拉开帷幕。

由参赛队伍中我们发现,民歌手中多了许多稚嫩天真的面孔,越来越多的“新中山人”也由此“粤读”了中山、爱上了岭南。民歌民乐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人的默默坚守,更期盼着新生代的蓬勃创新。那些古老的歌谣,始终传唱于心,至今不曾远去,凝聚成大沙田上旖旎动人的人文景观。

专题策划 廖薇 冷启迪 汤倩铠

非遗之美

2019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月系列活动

●指导单位: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主办单位:中山市文化馆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非遗之美”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展

首展时间:2019年6月7日-23日

首展地点:中山市文化馆二楼展厅

联展时间:2019年6月7日-7月6日

联展地点: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镇区巡展:在全市各镇区巡回展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日活动

1、“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传统文化体验日

时间:2019年6月7日

地点:中山市文化馆二楼活动厅

内容:1)芦蔸粽、三角粽展示体验

2)芦蔸鸡编织扎作互动体验

3)凉茶展示体验

2、醉龙舞、杏仁饼制作技艺传统体验日

时间:2019年6月15日

地点:中山市文化馆二楼活动厅

内容:1)醉龙舞现场教学体验

2)咀香园杏仁饼传统制作技艺互动体验

3、大涌红木雕刻技艺体验日

时间:2019年6月22日

地点:中山市文化馆二楼活动厅

内容:1)红木书签雕刻技艺体验

2)红木筷子制作技艺体验

◆2019年中山市民歌民乐大赛

时间:2019年6月8日

14:00—15:30 民乐专场

19:30—22:00 民歌专场及颁奖

地点: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小剧场

6月5日晚上,东升镇第四届咸水歌文化节开幕式暨2019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放歌榕树头”咸水歌公开赛决赛在东升镇坦背村榕树头下举行。本次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市9个镇区60多组咸水歌手参加,经过初赛、决赛,分别决出了成人组和青少年组的金、银、铜奖。图为吴锦玲(右)和搭档参加少年组比赛现场。 本报记者 余兆宇 通讯员 胡涛 摄

6月8日,2019年中山市民歌民乐大赛拉开帷幕,我们在歌声中迎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自全市的优秀民歌演唱者汇聚一堂,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唱响独具特色的中山各地方民歌,有的原汁原味地展现传统中山民歌的韵律和腔调,有的则在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融合新的音乐元素改编新曲。在每年的比赛中,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中山民歌新生代的演唱,他们年纪虽小,但只要站上舞台亮嗓开唱,稚嫩清亮的童声让人耳目一新,美妙的歌声中饱含着他们对民歌的热爱与执着。他们的佳绩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点滴努力。

见习记者 王欣琳

怀揣热爱 刻苦练习中成就过人本领

荀子《劝学》言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这句话形容正在勤学苦练咸水歌、争取在民歌民谣大赛中有出色表现的港口下南小学咸水歌社团的罗振东十分贴切。个子高挑皮肤黝黑、性格阳光开朗的罗振东今年12岁,读六年级,在咸水歌社团里担任主唱、领唱。二年级时,因为乐感好、表现突出,罗振东加入咸水歌社团,从那时起便深深迷上了咸水歌,“我也说不出具体为何喜欢,我平时经常听咸水歌,随时哼唱几曲,就会感到很快乐。”罗振东腼腆地说。

经过4年的学习,罗振东掌握了近10首咸水歌,而在每次练习的过程中,他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每次学习新歌,我都先听曲再识谱,老师会讲解歌曲的内容和蕴含其中的风土人情,然后逐字逐句教,我就逐字逐句记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到音乐教室专心练歌,本该玩乐休息的时间他都积累起来抓紧练习,基本不间断。“有时候疲惫或者状态不好,我都会积极的自我调整,只要投入唱歌我就十分专注,很快能学会一首新歌。”只见罗振东手持道具,伴着舞蹈动作,神采奕奕地站在队伍中央,领唱参赛曲《挥篙踏浪闯四方》。

与罗振东同龄、同样热爱咸水歌的还有东升镇胜龙小学民歌队的吴锦玲,咸水歌对她而言是永不褪色的童年记忆。“我是潮州人,两岁时来到东升,当时邻居家的爷爷奶奶经常听咸水歌,有时会兴致高涨地唱起来,小时候对咸水歌印象深刻,觉得很动听,唱腔也很特别。”四年级时,吴锦玲加入学校的民歌队,有主见的她格外喜欢由古诗词改编的咸水歌,“我很喜欢《清平调》,很有诗情画意的一首歌,词曲柔美动人,我经常唱这首歌,甚至洗澡时都哼。我家人也喜欢听我唱,爸爸还专门录下我的歌声来欣赏。”

在前不久的东升镇2019年我们的节日·端午“放歌榕树头”咸水歌公开赛中,吴锦玲获得一金一银,在老师们心中,她是出众的咸水歌“好苗子”,能演唱不同风格的咸水歌,声音高亢的她最擅长唱高音,每次都能运用气息把高音唱到位,这种稳定的发挥不离开点滴练习,“学习咸水歌两年多来,我只请过一次假,且每晚坚持练唱15分钟,周末的中午会加强练习,我的父母也时常督促我,给予我一些建议。”吴锦玲说。

坚持不懈 “对症下药”攻克演唱难关

相比儿歌童谣,传统民歌无论是音律音调、节奏歌词都更复杂,加上音域跨度大,演唱时常常既需要具备足够的气息唱高音,还需要稳定准确地把握低音,这些技巧性的处理对于学习民歌的孩子们而言,是项挑战,但在孩子们的坚持和努力下,挑战被一一克服。

火炬开发区第五小学东乡民歌社团在本届民歌民乐大赛的参赛曲是东乡民歌《送哥参军》,其中今年7岁、上二年级的梁景添是最小的演唱者。梁景添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孩子,由于乐感、音准、音色水平都很出色,一年级时就被挑中加入东乡民歌社团。对于梁景添而言,语言是学歌时需要克服的一大难关,“我还不太会识字,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有难度,加上地道的东乡方言我有时说不准,所以我觉得语言很难,但我认为歌词很特别,具有地方特色。” 平时的梁景添活泼好动,但只要开始学习唱东乡民歌,他便立刻变得认真安静,水汪汪的大眼睛紧盯老师的指挥,生怕落下一个节拍和歌词。

对梁景添来说,除了语言难度大,歌曲中的转音、连音、停顿等也较难把握,但他没有气馁,每天做完作业后就开始听歌曲伴奏和上课的录音,反复练习,逐个掌握难点。梁景添的坚持不懈帮助,让他收获了超越年纪的强大歌唱实力。2018年,6岁的梁景添获得“快乐阳光第十四届中国少年儿童卡拉OK电视大赛”中山赛区A组金奖,广东省赛区金奖以及全国总决赛金奖。

想练好民歌并非易事,民歌演唱的难度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加,罗振东就遇到了唱歌易跑偏的问题。据下南小学咸水歌社团老师戴艳琳介绍,目前孩子们既学习传统的咸水歌,又专门编排了分声部、结合歌伴舞形式的咸水歌演唱。罗振东坦言,一开始唱歌时总会被其他声部影响,导致自己唱混唱错,苦恼了好一阵后他摸索出克服唱混的技巧,“我在家练习时,会边播放一首我最爱的流行歌,边清唱咸水歌,让自己习惯在不同声音、不同乐曲中准确无误地演唱,提高抵抗干扰、掌握节奏的能力。” 这种抗干扰训练法是罗振东的独创,只要演唱时出现唱混的情况,他就对症下药地训练。

相比梁景添和罗振东,吴锦玲的民歌学习和演出比赛经历更丰富,但作为外地人的她,在练习时也同样遇到发音咬字和节奏把握的困难。“在好几首咸水歌中,我对"山"字的发音不清晰,容易发成"新"字的音,为了纠正发音,我在每个有"山"字的地方标注数字3,提醒自己应该发和3相同的音。”在演唱《艳艳朝阳映水乡》一歌时,第三段的节奏有些难把握,“这里的节奏很轻快短促,我常唱得有些拖音,所以我每次练习前都会单独训练这段演唱,回家后反复听歌曲的纯伴奏自己练习。”

民歌新声

扎根传统在收获中展望

无论是年幼的梁景添,还是即将小学毕业的罗振东和来自外地的吴锦玲,他们都学习了至少两年的中山民歌,无论是学习传统咸水歌、东乡民歌的演唱,还是创新改编后的民歌,在唱歌过程中,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收获和心得。

罗振东在学咸水歌之前,对咸水歌没有太多概念,接触也不多,但在不断深入地学习后,他逐渐发现了咸水歌的独特魅力,“通过咸水歌我了解到很多本地的风土人情,歌词有时是对某个民俗的描写,或者对某个场景的刻画,唱出了水乡独有的风景和文化,我觉得我对家乡的认识更深刻了。”罗振东最钟爱的咸水歌是《点渔灯》,他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哼唱。

说起即将毕业离开港口下南小学的话题,罗振东眯着眼睛,微微闭起嘴巴,但很快他的脸上又“雨过天晴”,“我虽没想好长大后会做什么,但毕业后我还会继续学习咸水歌,尤其是不同类型的咸水歌,有机会的话我想加入咸水歌社团,继续体会传统咸水歌的音韵,再尝试唱创新的咸水歌。”罗振东笑着说。

吴锦玲今年也即将离开东升镇胜龙小学,回想在学校学习咸水歌的点点滴滴,吴锦玲认为,自己收获最大的是自信与勇气,“从前我比较胆小,自从学习了咸水歌,经常需要参与比赛和演出,渐渐地自己变得勇敢了许多,站在舞台上很自信,能自如地演唱。”作为潮州人,吴锦玲与中山通过咸水歌拉近距离,在家乡以外的城市寻得归属感和亲切感,“我唱咸水歌时会先留意歌词,歌词蕴含中山的文化和民俗,唱出了这个地方的历史传统与发展变化。”

懂事的吴锦玲一早就给自己定下明确的目标,“我打算走音乐道路,方向是钢琴和咸水歌演唱。我想当音乐老师,最好是回胜龙小学教咸水歌。我观察到现在喜欢民歌的人比较少,所以我很支持从小学开始接触民歌,创作适合小孩唱的咸水歌,做到更好地传承和创新。”

相比吴锦玲和罗振东,梁景添的想法显得幼稚而纯真,“学习东乡民歌让我最开心的是可以上舞台表演,我喜欢在舞台上唱歌的感觉,很有趣。” 学校东乡民歌社团指导老师阮结连表示,梁景添年纪虽小,舞台表现力却不亚于高年级同学,唱起歌来很投入,很有感染力。

对于7岁的梁景添来说,民歌的传承问题或许太过厚重,他还无法领会传承与创新的意义,但在他稚嫩的心中,中山民歌的种子已生根发芽,“我希望能一直学唱东乡民歌,唱到6年级,我想把东乡民歌唱给更多人听。” 梁景添边拽着校服的衣角边细声说着。

新闻推荐

中山 “交警铁骑队”首秀 为学子保驾护航

中山“交警铁骑队”将为学子护航羊城晚报讯记者林翎,通讯员刘洪希、钟晓檀摄影报道:6月5日,中山公安交警支队发布消息:封闭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