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龙舟水”降水期,城市排水系统面临考验 中山城区水浸痛点如何破解

南方日报 2019-05-31 07:18

5月27日凌晨,中山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博爱七路与逸仙路交界处水浸严重,有车辆在积水中抛锚。

在博爱七路水浸路段,一辆汽车蹚水而行。

博爱七路与逸仙路交界处水浸严重。水浸情况缓解后,一些车辆开始缓慢驶过积水路段。

博爱七路水浸路段,市政工人正在清理堵塞在下水道的杂物。

投票|中山这些“水浸黑点”哪些能经得住雨季考验?

5月下旬进入“龙舟水”降水期后,多场暴雨侵袭中山。5月27日凌晨,中山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城区排水系统面临考验。

面对雨情,中山城区多年来暴雨水浸较为严重的“水浸黑点”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访城区及相邻镇区各水浸黑点,发现由于雨情不算严重,除逸仙路和博爱七路交汇处水浸情况较为严重外,城区未发生大面积内涝。

自2015年年底《中山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完成以来,中山市通过新建泵站、内河涌清淤及水循环、整治水浸黑点等措施,推进中心城区内涝治理工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涝问题。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廖瀚通讯员钟镇信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走访

部分城区“水浸黑点”有所改善

位于火炬开发区的陵岗牌坊路段,过去几年的雨期一直存在严重积水问题,在去年6月上旬的暴雨中,积水一度高达0.8米,造成不少车辆抛锚。但在5月27日上午记者走访发现,虽然经历了一夜暴雨,陵岗牌坊路段并没有出现严重积水,车辆可正常通行。

梳理过去几年雨期媒体报道的城区“水浸黑点”,其分布范围集中在康华路、兴港南路、翠景北路、孙文东路、岐环路、沙港路等路段。记者在27日走访上述路段,同样未发现严重积水,车辆通行状况良好。

不过,此次未出现严重积水情况,与降雨量有一定的关系。根据中山市应急管理局的三防专报,此次强降雨中山全市共10个镇区雨量超50毫米,其中5个镇区雨量超100毫米,最大雨情出现在东部、南部区域。从横向来看,此次中山的雨情不及部分周边城市严重;纵向来看,也比不上去年6月上旬的雨情严重——此次强降雨对于城区排水系统只能算是一次“小考”。

与此同时,中山今年的水浸易发点整治工作也起到了明显作用。据媒体报道,在今年4月前,中心城区对6个水浸易发点进行整治,包括金字山隧道南侧、彩虹大道批发市场附近、岐江大桥附近、港口保利广场、博爱二路—悦来南路交汇处、民科西路—康华路交汇处等。此外,中山市排水事务中心从27日凌晨开启城区19座排涝泵站、34台泵排积水,在6小时时间里排洪量达70万立方米。

但在开发区逸仙路和博爱七路交汇路口,困扰多年的积水问题仍然存在。据记者现场了解,5月27日凌晨,市政维护中心工作人员便来到逸仙路和博爱七路交汇处开始排水。但27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见,路口仍有超过半米的积水,一度禁止通行,约有五六辆车在积水中抛锚。一位从广州来中山的司机告诉记者,自己在27日凌晨驶过这一路口时,因天色太暗没有及时观察路口水位,使车辆进水抛锚,只能在原地等待拖车到来。这也说明,城区的“水浸街”情况仍然存在,如何接受已经到来的汛期的考验,对于中山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治理

启动整治工程补上“历史欠账”

城市内涝问题,是当前常见的“城市病”之一,中山也不例外。作为典型的岭南水乡城市,水网密布的中山长期面临较大的排涝压力。

具体到内涝形成的原因,则更加复杂,包括地形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山市政协常委、中山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聂洪文2014年在《中山市防排涝规划实践》一文中将中山市内涝的形成归为三大类型:设计标准偏低型、地面标高偏低型、排水系统缺陷型。

设计标准偏低型内涝是因为管渠铺设年代早,设计标准低,不能满足现状要求。中山老城区大部分管网铺设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设计标准偏低,当遭遇超标准暴雨时,极容易造成积水,出现“水浸黑点”。这也是中山城区大部分“水浸黑点”的形成原因。聂洪文表示,中山市在城市排水系统方面存在比较多的历史欠账。“在发展过程中,地上的东西建得块,地下设施的建设没有被重视,欠账多。”

地面标高偏低型内涝是由于地面标高较低,雨水管道容易因河面水位升高而排水不畅,造成内涝,博爱七路逸仙路段就属于这一情况。该路段地面标高仅2米左右,远低于规划要求的3.5米以上标高。

排水系统缺陷型内涝是由于排水管道年代较早,城市扩建致使部分河涌被侵占或覆盖,排水系统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导致达不到排水要求。

2015年,“治理城市易涝点”被列入当年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困扰中山市民多年的易涝问题备受关注。2015年的《中山年鉴建设篇》显示,中山市在2015年6月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重要路段水浸点整治方案,将中心城区重要路段水浸黑点整治工程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主要包括抬高中山四路与起湾道交叉口低洼地段路面;在起湾道、兴中道及华柏路、永安一路(悦盈新城)新增雨水口及雨水管等,一期总投资约6917万元。

至2017年年初,永安一路、兴华街、华柏路、中山四路、兴中道等水浸点整治工程完成主体工程并恢复通车。整治工程实施后,中山四路、兴中道和华柏路等水浸路段可满足“1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永安一路(悦盈新城)可满足“30年一遇”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

2016年至2017年期间,中山市共新建、改建污水、排水管道总长近55公里,城市防涝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中山市排水事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经过一轮改造之后,中山城区的“水浸黑点”问题有了较大改善。“有些地方可能在暴雨时不能及时排水,但在暴雨信号解除之后积水基本上可以很快退去。”

聂洪文表示:“中山的排水系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稳步提高的过程中。相比于15年,现在的情况有所改善,但也有些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他认为,中山仍需要一些时间来将历史欠账补上。

完善

建“海绵城市”抓好日常管理

从长远来说,解决内涝问题,必须要有全局系统的观念。“排水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一个流域治理的概念。水从管道流到内河涌,然后再排出去,需要综合考虑。”聂洪文说。

2015年,聂洪文提出《关于治理城镇内涝,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建议中山学习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雨水管理经验,实践生态环保理念,实现“高标准雨污分流、低影响开发建设”目标,大力推进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的建设。

同年年底,《中山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完成。规划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提出了通过多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构建中山市排水防涝新体系。“海绵城市”的理念开始进入中山人的视野。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聂洪文建议加大对城市雨水径流的源头控制,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调节的作用,缓解城市内涝,为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提供保障。

“海绵城市”的理念,如今开始在中山市政工程中有所体现。2018年底开工的中心城区市政主干道路面及综合提升改造项目,考虑到对水浸情况的整治,采用透水型砖来重新铺路,以达到较好的渗水效果。

传统的排水系统以“排”为主,缺乏整体考虑,经常出现“治好一个易涝点,又出现一个易涝点”的情况。聂洪文建议中山做好排水系统的“渗、滞、蓄、用、排”管理工作,保护和恢复河涌水面,提高城市水面率,减少硬质铺装,强化雨水就地消化和利用工程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就是让整个城市形成一个大的"海绵体",做好蓄水工作,这样可以减轻短期排水压力,等暴雨过后,再通过大的排涝站慢慢将水排出。”聂洪文说。“新建、改建的地方也应当尽可能贯彻这一理念,让水渗透到地下,形成"小海绵体"。河涌水面率要保持,甚至要人为地建造一些调蓄池、人工湖,增加蓄水能力。”

然而,“海绵城市”理念的贯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短期内无法解决中山目前存在的部分内涝问题。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聂洪文建议政府应抓好非工程措施。“建设是周期性的,需要时间和投入,规划再好也需要通过管理去执行。目前来说,对"水浸黑点"的日常管理及暴雨期间的应急更为直接有效。”

新闻推荐

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端午和高考期间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10所考点学校食品安全放心

去年刚刚从考场出来的学子们(资料图片)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天气炎热而雨水较多,市民出游、集体聚餐活动也多,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