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最后冲刺,家长如何协助孩子顺利过渡? 熟习“符号学习” 发展“内在思维”
上期《心理驿站》讲解了协助儿女建立“我要上学”意识的技巧,本期将讲述“去幼儿园玩”到“去学校学习”的“幼小衔接”思维发展具体操作。随着中山市各镇区发布公立小学一年级招生通告,一大批孩子离走进校园只剩3个多月,建议家长先让孩子熟习“符号学习”,再通过建立不同的生活场景,逐步过渡到“从玩到学习”,协助孩子完善发展思维能力,最终有效适应小学生活。
■建议1让孩子熟习“符号学习”
本报记者 范展颢
“"幼小衔接"的根本目标,是让孩子顺利适应在成长、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巨大转变。”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定芬强调说,“学龄前儿童提前学习、过早接触小学知识都不是"幼小衔接"的正确操作方法。”
她分析说,在幼儿园,学龄前孩子的任务是“玩好”,通过参加不同形式的游戏,包括自己玩玩具、跟伙伴合作玩游戏等,达到发现新事物、认识新事物、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社交能力、促进身体机能发育、促进“符号的学习”等目标。
什么是“符号的学习”?周定芬指出,孩子在游戏中,例如玩过家家,用越来越简单的物品,替代另一个真实的事物,就是该幼儿自己创造的个性化符号。“我们大人用的符号就更多了,例如文字、数字等。在升读小学前,让孩子多玩,多合作,熟习"符号的学习",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很大好处。”
■建议2协助孩子发展“内在思维”
“在幼儿园,孩子的思维方式多属"外在思维",有啥听啥,没有外延。到了小学,需要发展"内在思维",逐步掌握理解"话中话"的方法。”周定芬建议说,家长协助孩子发展“内在思维”,有助于让孩子更加全面地理解事物。
这位心理咨询师表示,6岁到8岁进入学校的孩子,其思维方式会从幼儿期的形象、具体思维,向着抽象思维方向发展。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教材将增加抽象思维内容;进入初中,更是以抽象思维教育为主。
她建议说:“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可给孩子构建形式丰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环境,发展伙伴合作关系,营造涉及信息整合、反馈、回应的场景。首先,我们可用演示、比喻、举例等方法,帮助孩子把新的知识和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家长可用幼儿园常用的蒙氏数棒,先给孩子建立"10根小棒=1根大棒"的概念,然后"1根大棒+1根小棒=11",以此类推,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多摆弄,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点。”
■建议3
回答问题
切勿“简单粗暴”
周定芬指出,孩子在“幼小衔接”的“从玩到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各种问题。家长们用什么方式去回答?我的建议是切勿“简单粗暴”,家长可以不去正面回答,而是用提问的方式作为回答,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她举例说:“孩子到了一年级,开始认字和学习拼音。对此,我们可以培养孩子去查字典,让孩子通过字典,学会一个生字的读音和意思,这就是抽象思维的培养。”
新闻推荐
□沈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美不美,家庭文明不文明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高低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