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足球生
我现在任教的5班是初中在实验中学就读后签约直升上本校高中的,56人中有13人是艺体生,其中包括足球生8人、羽毛球生1人、音乐生2人、美术生2人。
在足球生的一次外出比赛之后,部分学生找到我说:“老师,我们外出比赛了一周,落下了很多课,我们什么时候找您补上呢?”我心想,这群体育生不错啊,落下了课还想着要补,那就布置一些作业给他们先做着吧,于是说道:“你们把卷子上的题先做了,我周一的时候晚修,你们到时候有不懂的可以问。”
我原以为这件事就到此结束了,因为学生会主动来找老师问问题可能性很小,更何况是一群足球生呢!可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周一第二节晚修时,还没等我去教室,一行八人浩浩荡荡的从五楼下来到了办公室,走在前头的人说:“老师,这些题我们都不太会,您能重新给我们讲一遍吗!”
看着那群学生,我感动不已,这俨然不是我记忆中足球生的模样。
2015年,小杨是我班的足球生。刚开学的前几周还算规规矩矩,慢慢的,早读不见人影;再慢慢的,晚修不见人影;再后来,一整天不来教室,就在宿舍躺着,跟同是足球生的伙伴聊天、打手机游戏,到傍晚该去足球训练的时候就去田径场。
同为足球生的他们,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行为差别,这无疑是群体社会化的结果。
事实上,两批足球生都是携带着稳定的群体关系进入高中的:第一批由于初中就在我校就读,对学校具备一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又由于同班同学的文化水平相当,因此不存在文化课上的自卑感,而足球训练与初中时变化不大,因此他们可以很快适应并延续以前的良好习惯;第二批足球生则大不同,这一群本该在中山体校就读的学生,不情不愿的来到了文化课占很大比重的实验中学。他们的文化水平与正取生相差很大。
文化课的落后与群体关系的携带这两点客观存在,使得足球生逃课远远超出了教师和家长的矫正能力。
通过两批足球生的行为对比分析发现,教育需要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行为特点及具体情况,按照规律因材施教。
眼前的八个人围满了我的办公桌,没有空教室,也不能去教室讲课影响其他同学晚修,怎么办呢?迫于无奈之下,我只能在办公桌旁的走廊上当作黑板来画图、讲解、演算、拓展,同学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蹲着,时而讲解,时而询问,时而讨论……
这是我见过的最让人动容的课堂,这大概才是渴望知识最迫切的模样。
新闻推荐
编纂出版书籍展现自然村落历史人文 中山市昨召开相关工作总结会议表彰一批镇区和个人
本报讯(记者黄廉捷通讯员蔡婉婷)5月10日,市地方志办公室在南区召开全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总结会议暨方志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