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会诞生 生命会死亡 生命会斗争 画家李明朗的“生命哲学”

中山日报 2019-04-28 04:56

艺术家简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艺术协会成员(CAA)清美当代艺术创作研究会会员中国意象油画研究会会员他的作品是对当今社会的深度思考,更是对生命的哲理在“我”与“社会”选择与融合过程中的一种洞悉。《生命会诞生 生命会死亡 生命会斗争》系列作品之一。由采访对象提供艺术肖像

中山市松苑中学老师李明朗今年3月底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设计论坛——第十一届法国圣埃蒂安国际艺术设计双年展》。该展览在国际上与“美国国家设计三年展”“米兰设计周”“伦敦设计节”齐名,是全球设计类重要展览之一。李明朗展出的三幅作品,来自其近年创作的当代艺术绘画作品——“生命会诞生 生命会死亡 生命会斗争”系列。他在本报记者的采访中表示,正如题目所示,该创作体现了他对人类生命本源的理解。

文/本报记者 陈慧

图/本报记者 文波

艺术探索

以真空状态领悟艺术本质

李明朗在松苑中学的美术工作室之宽敞出乎记者意料,这是一个接近大半个课室般的大空间。除了入门处摆着几张桌椅和电脑,其余地方都是他的画架、画作和书籍。一幅完成一半的画作放在画室中间,黑色的背景,灰白的人体,面目模糊不清。这与他选送去法国参展的作品十分相近。这些画中的人物似乎各自为政,沉浸自我,可人与人之间又有着欲语还休的联系。李明朗说,这是他对观念艺术的探索与尝试,企图从中寻找对社会、存在、生命、哲理的深度认知。

这一系列创作的起源来自他的恩师、中西方艺术研究院院长余润德教授的启发。“一个画家,终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画什么、怎样画;导师曾问我,艺术的本源是什么?我想,艺术应是对时代的一种记录;对社会问题、对人的生命本源的关注。”因此,他没有选择画风景、人物,而是开始了对社会、对生命的“提炼”。

每天下课后,他就把自己关在工作室,在画布上挥散自己的艺术语言,他结合个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的所遇、所闻、所见、所感、所悟,践行艺术之路。“我以"无我"的状态探寻、表现、否定……以真空的状态领悟艺术的本质。”

有时画累了,他就看书。除了绘画的专业书籍与期刊,他还读文学、哲学、心理类的许多书籍和名人传记。这些书丰富了他作品的精神内涵,让表现形式充满了对“我”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性的洞悉。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引领着观众走进内心,感悟“底层”生命在存在过程中与生活、与社会的抗争、妥协、无奈与悲伤。“技术服务于意识。再高的绘画技巧,也应有对当今社会的深度思考。艺术于我看来,是虚无意识形态的实体化再现。”

艺术成长

军营的磨炼,清华园的滋养

李明朗就这样将自己“关”了6年。他一直独自创作,除了与自己的老师、同学交流绘画外,他没加入太多协会、没参加过小型画展。他是如何耐得住这种创作的寂寞的?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李明朗打开手机,图片里拍的是他的衣柜和床,床铺衣物都折得方方正正,与豆腐块无异。“我在边防部队服役过8年。经过磨炼,军人坚韧的性格与严格的自律已渗透至内心。”

李明朗是在军队服役时自学考上大学的,毕业后他选择了教书育人。2013年,他又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遇上了恩师余润德。 老师,是他绘画生涯中的一盏明灯。他常常拿作品去给老师审阅,讲自己的学习困惑,而余润德总能为他答疑解惑。今年,他得知自己的作品被中法文化交流中心选中,可以参加法国双年展后,老师给他的临行赠言是:“要带着一颗谦虚的心提升视野,认识不足。”

军营的磨炼、清华园的滋养,为李明朗的艺术烙上独特的个人风格。

3月20日,李明朗抵达法国,随后开展了为期10天的艺术文化交流。“在这次国际交流中,我最大的收获是认清自我。”今后,他还将继续关注“人”与“生命”,探寻自我本质与社会存在的意义。

专家点评

中西方艺术研究院院长余润德:李明朗的作品体现出作者敏锐的捕捉力和蕴藏于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那些被陌生和冷漠化的生命个体的形象与形式语言传导出来的气息,恰恰体现出他生命的个性和张力,以及自己独特的精神向度和立场。

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孙建平:李明朗,如他的名字一样,心地透明,热情开朗。他没有人云亦云地走进“写生潮”,而是选择了似乎不合时宜的“写心”之路,努力发掘心中的资源,孤独地和自己默默对白。

《艺品》编辑部主编韩雅俐:李明朗通过绘画观察己身,那不被发现的孤寂与痛苦、缄默与隐忍一一映照在石化的人体上,记录着他对艺术、对人生的万千感慨,绘画传递出的是其孤寂压抑的生命本相,并将情感予以流露。

新闻推荐

中山市众达拍卖有限公司拍卖公告

受委托,定于2019年5月7日下午3:30在中山市古镇镇人民政府第二办公区5号楼204招投标室按现状公开拍卖:香樟、秋枫、桉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