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让医疗资源从治病向防病倾斜,“健康城市”建设取得惠民实效关键在于 向全民普及健康管理理念
本报记者 范展颢
健康教育推进全民健康管理的突破口
昨日,中山市健康城市促进会副秘书长陈漪桐告诉记者:“健康教育工作,是推进"全民健康管理"乃至整个"健康中山"建设的最重要突破口。与此同时,"健康中山"能不能取得惠及全民的实效,关键是面向全民普及"健康管理"理念。”
她分析说,“健康管理”在国内仍是比较新鲜的事物。它的作用不像打针吃药治病那么直接,却能真正从源头上降低绝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几率,以及延缓或防治并发症的发生。“然而,人的思维转变过程比较漫长,普及"健康管理"的前提面向全民抓好健康教育,把教育团队建立起来,同时打造"宣教前+宣教中+宣教后"的完整体系,把渠道贯通。”
何希俊主任医师是中山市中医院预防保健科的主任。这位医学教授在去年的一年里,利用自己的业余休息时间,先后30余次深入社区、辖区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主讲健康科普讲座。“这些努力,至少协助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初步掌握了"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及常识。”何希俊教授告诉记者,讲座的内容,是协助每个人、每个集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了解医疗保健常识,涵盖生活、饮食、休息、运动等方面的知识点。在健康领域,“防病”在某种程度上比“治病”更重要,“健康管理”能影响幼儿、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争取做到少发病、晚发病或者不发病。
推进难点以制度保障普及健康管理
何希俊教授指出,以前三甲医院的工作侧重于临床,在现有制度下,三甲医院拥有当地最好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人才队伍完善;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工作重点应向“健康”和“防病”倾斜。一方面,利用人才优势,建立大型教学中心和规范化培训中心,持续为基层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定期提供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和技术,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何希俊进一步指出,只有“大病到大医院,小病到基层医院”的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实,各级医院和医生的资源才获“解放”。尤其是高年资的医生,他们更应成为参与健康教育的主力,用自己积累的学识、经验、口碑去影响更多群众,提高群众的日常健康检查及健康意识,真正做到“自我健康管理”。
对于何希俊的观点,陈漪桐表示认同。她指出:“群众"自我健康管理"的推进难点之一,是各项保障制度需要制定和执行。例如,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实,预计仍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为实施分级诊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层次制度;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医疗机构的分工也比较完善。我国如何根据国情和各地的情况差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保障制度,仍有待探索。”
经验借鉴借助“家庭医生”推进“健康管理”
目前,包括中山在内的多个城市,已初步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家庭医生”模式。社区居民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就可得到全面、连续、个性化、费用低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其中,防病和健康教育,是“家庭医生”模式的工作重点之一,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居民,以及儿童、孕妇、长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而言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中山市的民营医疗机构也借鉴了国外健康管理经验,探索“家庭医生”的新模式。例如,中山亚太医院组建了由医生、护士、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成员组成的团队,在患者处于院前、院中、院后的不同阶段,都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发挥不同的作用。
何希俊表示,根据国外经验,“家庭医生”模式是推进“健康管理”的有效资源和渠道。这个模式必须控制好医护人员和服务人数的比例,患者不能太多,团队人数不足就补助医护人员的数量。
何希俊补充说,社会上的健康管理机构,也是普及“全民健康管理”的渠道和依托。这需要专业医生下沉服务,加强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最终,机构负责健康管理方面的基础性、后勤类工作,然后由医院、医生联动提供后续的治病服务。
新闻推荐
坚持规划引领 落实资源保障 全力推动中山融入大湾区 专访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吴伟强
市自然资源局将坚持规划引领,落实资源保障,全力推动中山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资料图片)《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