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食堂”是润物无声的文明教化

信息时报 2019-04-17 01:09

市民论坛

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能做到“食不言”吗?浙江三门县浬浦中心小学推出“无声食堂”:学生就餐时不能说话,要加饭加菜用手势示意。“实行一个多月了,就餐时安静了许多,秩序也变好了,低年级段(一~三年级)学生就餐时间缩短约5分钟,粮食浪费情况也有好转。”4月15日,副校长林勇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澎湃新闻4月16日)。

国人好热闹,公众场合呼朋唤友、高声喧哗的现象较为普遍;亲人相聚和朋友聚餐时,猜拳行令、相互劝酒也屡见不鲜。此习俗已成根深蒂固的文化,彼此之间也习以为常。学校食堂作为群体聚餐之所,也因就餐者彼此声喧而极为嘈杂,背离了“食不言寝不语”的古训。

“食而言”的喧闹是一种不文明行为,既影响就餐的进度与效果,也影响消化,且与“餐桌上的文明”相悖。从现代文明礼仪来看,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一种世界惯例。因此,表面上看,“无声食堂”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显得有些苛刻,但实现文明层次的提升,“从娃娃抓起”的效果往往更佳。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在公共就餐场所,大家都少说话,或小声说话,相互交流才听得见,如果都大声喧哗,那么交流就很困难,最后演变成“比嗓门”。

不过,文明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让学生在就餐时不说话或者少说话,面临着极大的习惯挑战。但好习惯都是慢慢养成的,是循序渐进的。就效果而言,浬浦中心小学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整体就餐环境安静了许多,就餐时间也在大大缩短,粮食浪费的现象得到了遏制,达到了“一举多得”的综合效益。此足以证明,推行“无声食堂”的文明培育确有必要性。

文明的倡导与养成需要从点滴做起。但时下的问题恐怕在于,学校的尝试与探索不一定会产生社会共识与共鸣,甚至舆论的质疑也在所难免。比如早在2015年,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推出“无声食堂”时,就曾引起外界的争论,反对者认为食堂禁声扼杀孩子自由空间,是对孩子权利的干涉。

无论怎么说,“无声食堂”都是践行“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路径,也是润物无声地实施“人的教育”的有益探索,应给予支持与推广。

◎堂吉伟德 职员

新闻推荐

建筑公司拖欠工程款致工人无法领到薪酬,法院介入圆满解决纠纷 31名工人领到128.5万元欠薪

4月15日上午,外来务工人员蒙琼龙来到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和前几次不同的是,蒙琼龙这回眉头舒展了不少。“法官只用了8...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