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和生态链 中山:构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助力新一轮大发展

南方日报 2019-03-25 06:35

中山岐江风光。冼立初摄

步入3月,位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国家健康基地再传佳音:中山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下称“康方生物”)宣布,其旗下子公司康方药业有限公司的抗PD-1/CTLA-4双特异抗体新药AK104在中国启动Ib/II期临床试验,首批第一队列患者已经在北京肿瘤医院顺利入组和给药。这项突破,意义深远——作为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首款双抗产品,也是全球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PD-1/CTLA-4双特异抗体。

9公里之外,翠亨新区哈工大机器人(中山)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研究院也进入了新的阶段:3月1日,研究院开始对第一批5个项目进行评审,其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团队的“大尺寸平板部件在线检测设备”等两个项目。

上述项目,是中山市分别在2012年、2016年“3·28”投资经贸洽谈会暨中山人才节上引进来的,如今,创新创业团队都在中山扎了根、结了果。

今年3月28日,中山投资经贸洽谈会暨中山人才节将迈入第30个年头。历经30年发展,中山投资经贸洽谈会已成为中山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重要载体。今年,洽谈会招商项目围绕大湾区产业融合、产业发展为方向,更加聚焦对创新要素的集聚力、对行业的引领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力这一核心目标。通过升级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和生态链,开放中山正按照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标准,构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新一轮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优势

对接深中通道

共建大湾区“1小时圈”

伶仃洋上,深中通道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西人工岛工程岛上段隧道基坑开挖工程已开始施工,沉管隧道工程基槽开挖、深层水泥搅拌桩隧道基础处理施工、试验段足尺模型浇筑也已动工。

站在大湾区重要交通枢纽工程深中通道的西岸登陆点,看到引桥部分已具雏形。

作为珠江两岸融合发展支撑点,一场大交通建设正在中山市全面铺开。

站在翠亨新区马鞍岛的前沿码头工地现场,可以看到中山港马鞍区新客运码头工程的港池建设热火朝天。目前,新客运码头工程的前沿码头项目完成投资近90%,预计今年年底完工。

与现在的客运码头相比,新客运码头拟建设12个泊位,比原来增加8个,解决了旅客运输量规模限制的问题。其中,10个客运泊位中包括8个港澳线泊位、2个国内线泊位。未来,新客运码头建成后旅客通行能力可达277万人次/年,比现有码头翻一番,预计客运量2030年峰值约255万人次/年。

最为重要的是,新客运码头建成后,目前所有航线的航程比现在将缩短20公里,可节约时间约20分钟。

从地图上看,中山地处珠江口“A”字型的中间,周边有5大机场、4大深水港和便捷的高快速路网。轨道交通方面,通过广珠城际铁路,中山可直达北京、上海、桂林、贵阳、南宁、郑州、昆明、长沙等数十个大中城市;正推进建设的深茂铁路、南沙港铁路,以及在规划中的广中珠澳高铁,东西向跨珠江口的中深惠、深南高铁,也将给中山带来更为便捷的铁路网络。当前,中山还积极推进与广州、佛山等周边城市中心区直连的轨道交通,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更为便捷的轨道路网。

高速路方面,中山“四纵四横”高速公路网建成以后,三个方向的双向六车道连接深中通道,其中向北、向南是东部外环高速,分别直通广州和珠海,向西是中开高速,直通江门。为与周边城市加强联系,中山还谋划了与广州南沙对接的高速公路,在西部谋划了西部外环高速。届时,通过若干个互通立交,全市将形成对外四通八达、对内集结成网的高速公路网。此外,中山内部还规划了逾10条快线,中心城区与镇区之间、镇区与镇区之间都有快线连接,将构成一个网络,未来全市25个镇区的对内、对外交通将全面升级。

不久的将来,从中山出发,半个小时可达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门,1小时可达粤港澳大湾区所有城市,中山将成为东承西接、通江达海的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新动能

深度对接广深港澳

科技创新走廊

架梁立柱,路通“财”通“才”更通。由区位优势带来的资源优势,来中山寻梦的投资者创业者感受最深。

“这一年多,明显感觉到翠亨新区的发展速度快了起来。”研究院副院长顾海巍是一名“85后”工学博士,从去年年初筹建研究院时算起,他到中山工作时间刚好满一年。

2018年4月确定筹备方案,同年7月注册成立研究院,顾海巍见证了研究院注册落地的“翠亨速度”。今年3月1日,研究院开始对第一批5个项目进行评审,其中包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久彬团队的“大尺寸平板部件在线检测设备”等两个项目。

以“敢为天下先”跻身广东“四小虎”的中山,在新时期仍以“创新”闯路,广搭平台集聚海内外高端资源。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显示,中山科技创新能力排全国第18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山可持续竞争力排全国第32位,经济竞争力排全国第29位。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山科技创新平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华南分部、哈工大无人装备与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创新中心、中山—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创新中心、广东药科大学—香港大学创新平台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落地,2018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增至456家;新增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5个,新增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创新主体加快发展,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9家,总量超过2300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模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大会上得到推广。

在与深圳前海隔江相望的位置,中山市还正在高起点规划建设一个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中山翠亨科学城。这里,将集中布局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总部和企业研发中心,着力打造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平台和国际化现代城市新中心。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引进港澳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广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中山转化应用。通过强化与港澳科技创新创业交流,中山将推进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吸引青年人才来中山创新创业。

在不久的将来,中山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和产业创新中心。

新速度

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

线下办事“一站全办”

时间回到2012年3月28日,康方生物在当年的中山“3·28”洽谈会上,被作为当年引进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上台签约,引来各方关注。

签约之后,项目如何从纸上落到地上,更能考验地方政府的“诚意”。火炬开发区对其厂房实行租金补贴,助其缓解资金压力;为了让创业团队理解相关政策,政府部门则协助其完成申请材料的准备,尽快让项目落地。

2016年,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与中山市签约,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华南总部落户中山。不到一年的时间,项目进展快速,首批项目已入驻产业园,第二批项目也很快将落地。

哈工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认为,中山的产业配套完善,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基础良好;而中山市相关部门的重视、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也给了企业投资信心。

在中山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38万个市场主体,人均GDP超过10万元。其中,2018年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7.99万户,比增9.3%。庞大的市场主体队伍,对营商环境和企业开办的各类政务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今,在中山开办企业(不含银行开户环节)已压减至3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申请人最快一天取照。

按照“放管服”和全省“数字政府”建设的要求,深入推进减审批环节、减审批资料、减审批前置条件、减审批时限的“四减”改革,重点建设好网上和实体两张政务服务网,加快实现线上办事“一网通办”、线下办事“一站全办”。目前,中山市行政许可事项网上全流程办理率达99.7%,网上办结率达99.6%。

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营商环境再优化。当前,中山市正在按照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的标准,构筑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除了打造高效的行政服务平台,中山市还着力打造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一个集工业设计、产品质量认证、检验检测、品牌塑造、知识产权保护、共性工厂、共享实验室、产品智能化设计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等于一体的技术服务平台。目前,中山仅检测类企业就有100多家,像硕泰科技、黑子公司、国家认证中心、国家质检站、特检站等都已在中山设点。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山市还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如修订了“实体经济十条”和“外资十条”,在税收、用地、社保、融资、用电、运输等10方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市场准入、财政奖励、用地保障、研发创新、人才支持等10方面促进外商投资,中山市正在抓紧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帮扶企业发展。

通过稳定或降低社保费率的方式为企业减负,中山2019年预计可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减负6.6亿元。

这些惠企举措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发展活力。数据显示,近3年来,中山市实有市场主体数增速始终保持在7%以上。

撰文:罗丽娟周湘红

新闻推荐

44所高职院校软件高手中山同场竞技“智能交通”

本报讯(记者唐益文波通讯员陈业林)日前,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在广东理工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