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两会闭幕,新一年工作完成部署 攻坚高质量发展 变“规划图”为“施工图”
规划先行、加强统筹成为破解中山资源利用碎片化的“钥匙”。图为中山兴中广场一带。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大湾区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山新一阶段的改革开放有了更明确的着力点——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参与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3日,2019年中山两会落下帷幕,同时意味着对新一年的工作从谋划部署转入全面落实阶段。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旭东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当前中山的主要任务,就是狠抓落实,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让蓝图成为现实,把大湾区建设作为中山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举全市之力抓紧抓实抓好。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中山正迎来新的更大战略机遇,也面临更大挑战。中山市市长危伟汉在参加市人大分组审议、市政协分组讨论时强调,中山不回避问题,要把困扰和制约发展的问题一一解决,要从市级层面完善机制,打通脉络,调配资源,把握重点,全面做好各项工作,跟上新时代的步伐,跟上湾区建设的步伐。
围绕各方面重点工作,中山有怎样的操作方案?
南方日报记者孙嘉琳何伟楠罗丽娟伍杰实习生邓曼婷
环湾布局以“中山所能”深度对接“湾区所向”
“粤港澳大湾区”热度上周一路升温,也成为中山“两会”上被提及最多的热词。
站位更高的谋划、目光更远的战略是2019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在部署工作中的一大特点。陈旭东要求以“中山所能”深度对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湾区所向”,实现大湾区城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加快打造珠江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造国际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积极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国际合作创新区,建设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这些举措都给中山今后的发展埋下了富有潜力的种子。
“必须树立湾区意识、打开湾区视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管理学院院长赵晷湘的看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无论建设一个特色小镇,还是开展区域合作,我们都不应只站在一个镇区三四百平方公里土地或者中山1800平方公里土地的格局上来考虑问题。未来我们搭建产业平台、开展招商引资,都应该站在粤港澳大湾区5.6万平方公里的格局上来思考。”他认为,中山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依托自身的产业、区位等优势,提高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城市地位。
比如,环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山周边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都是创新资源高度集中的城市,但是科技成果要落地进行产业化,需要完善的产业化基础条件。赵晷湘认为,相比这些城市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用地成本高,中山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用地成本更低,具备承接广、深、港、澳等城市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能力,中山可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
事实上,中山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今年计划继续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广深港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在中山转化应用。
来自澳门的中山市安信通机器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韩子天透露,公司在翠亨新区的工厂已经启动建设,希望可以帮助澳门的科研项目借助中山完善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化。“澳门是科技创新走廊在大湾区西部唯一的支撑点,我们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利用制度上的优势迅速成长为科研高地,在一些学科方面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他说,澳门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难题,但其公司的科研优势正好与中山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吻合,相信双方配合互补,将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取得不错的效果。
人才储备优化引才生态,建设两所大学
“坚持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大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全球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使中山成为有梦想的创业者、创新者、投资者的理想向往之地。”这是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一个美好愿景,而更被人们所关注的,是即将启动建设的香山大学和筹备建设的中山科技大学。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山市副市长徐小莉表示,为了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山要进一步增强培养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能力。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地的过程中,中山提出要建高水平大学,既回应了中山人民多年来的期盼和希望,更是中山从教育领域出发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
“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人才和技术资源的支撑,所以要把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个抓手。”徐小莉介绍,目前香山大学已经纳入粤港澳联合办学重点项目,国家教育部也正在积极协助中山推进该项目;而今年1月份,中山市专门向教育部做了关于中山建高水平大学的工作汇报,教育部表示支持,接下来,中山将积极做好中山科技大学的相关筹备工作。
广东马迅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宇华留意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人才方面着墨甚多:“作为企业界的代表,我深受鼓舞,但同时我也深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在他看来,城市吸引人才是一个价值交换的过程。中山可以为人才提供良好、公平的发展环境,以及良好的人居环境。
邓宇华认为,人才最重视的价值是自我提升,中山还需要大力搭建好的平台来留住好的人才,他建议政府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着力引进著名高校实现科学前沿探索,引进名企实现人才及技术溢出。
对于企业的呼声和人才的期待,中山今年将实行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引才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包括建设好各大学、科研院所、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以平台留人;通过实施青年优才工程,制定“雏鹰归巢”引才计划,吸引更多本地学子回中山创新创业;研究制定“柔性引才”办法,推广“创新人才+创新项目”引才模式;还将加大人才资源整合力度,探索建立人才集团。
产业体系坚持创新引领,激活“双轮驱动”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继续做强做优传统产业,更强调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双轮”,构建以创新为动力、实体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创新主体,近年来中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创新质量,成为今年发挥创新对经济发展引领作用的重点。今年,中山将重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培育发展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创新中心;同时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徐成彬表示,目前中山先进制造业发展占工业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双轮,是两翼,缺一不可。”他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抓住了中山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优势,对中山下一步产业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我们很有信心。”徐成彬建议,中山应抓住重大发展机遇,通过发展总部经济区、翠亨科学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高端要素人才集聚平台,这反过来又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创新发展支撑。
在新一轮大发展契机和挑战下,中山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着力点放在了已有集聚效应的健康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并提出“积极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国际合作创新区。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合作,推动在中山设立高端医疗机构,争创区域医疗中心”等具体目标。
完美(中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李晓敏是中山健康产业发展的一名见证者。中山市在1994年率先布局生命健康领域,与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成立了“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如今建成多个健康医药产业的重要发展平台。在李晓敏看来,近两年政府为引领科技创新引进了知名科创中心及平台,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药物所分中心、武汉大学等实验室等,为中山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支撑。她认为,中山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健康2030大健康战略,结合国家政策引领,推动中山智能装备、人工智能产业向医疗领域延伸,通过大力发展智能诊断、康复护理等智能化设备等,进一步形成产业集群,打通全民大健康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让中山的健康产业插上智慧翅膀。
城市能级明确规划先行,破解用地问题
一个关系中山更长远发展的蓝图即将绘制——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国土、规划职能整合为契机,启动编制2035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全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高起点规划”是今年中山在全面统筹各项工作中的重点之一。
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山要提升建设质量和城市能级,而对于这座土地资源相对紧张的城市来说,规划先行、加强统筹就成为破解资源利用“碎片化”的“钥匙”。
一方面,顺应湾区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山提出推动环湾布局,加快城市发展重心向东延伸。这就要求实现东部沿海片区与中心城区的一体规划建设,从市级层面通盘考虑东部沿海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并加强中心城区与东部沿海片区互联互通,打通向东的交通联系。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全域各功能区规划,加快优化市级产业平台规划和建设,推动各区域差异化、高质量发展;通过优化规划管理体系,高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强化规划刚性约束,加强对各功能片区规划调整的统筹和指导。
对建成区进行更新和改造,是中山在城市建设方面寻求新突破的有力抓手。中山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源认为,城市更新就是对一些旧有的建筑物、基础设施,按照提升城市品位的标准来进行提升改造,“希望未来几年之后,中山的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更上一个台阶,能突显出中心城区的首位度,在大湾区建设的过程中,擦亮中山作为宜居精品城市的品牌。”
机构改革后新设立的城市更新局,在新时期可能将承担更重的任务。市城市更新局局长林诺君表示,城市更新并不是大拆大建,他透露,中山今年在这方面将重点推进微改造、“工改工”和连片改造。例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绣花”功夫推进老城区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就是对城市进行微改造。“微改造是以综合改造为目标,强调延续历史脉络;以多元改造主体,强调社会力量参与并以修缮提升为工作中心的改造方式。”他说,“在微改造方面,中山将重点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提升,中山正在对现有本地资源进行摸底。做好微改造是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公共配套一个重要抓手,也是社会关注、市民所期盼的。”
市人大代表吕新军则建议,中山可以拓宽过往“三旧”改造工作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对城市更新工作的统筹和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城区有不少已经建成并发展趋于成熟的商务区,但要促进新一轮的发展,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周边区域形成更完善的配套。”他说,“周边区域不一定具备大拆大建、拆除重建的条件。因此,对于商务区周边的旧城镇、旧村庄更应该活化,可以是对商务区进行配套,也可以通过微改造提升其居住环境。”
新闻推荐
竹源社区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改造前。竹源社区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改造后。2018年,社区投入625万元对水色匝竹源河段进行房屋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