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新煮意“和味”中山

中山日报 2019-02-02 04:59

烹饪大师郑耀荣。本报记者 孙俊军 摄煮盆菜一定要有冬菇、发菜、蚝豉、猪利;煮罗汉斋就定要配上南乳;鸡一般是白切鸡,再加条清蒸鱼; 青菜就多用生菜,再加几个鱼丸放一起……几十年来,中山人的生活无论如何变,传统的年夜饭都离不开这几味。

从上世纪80年代入行,如今已是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烹调高级技师的“猛哥”郑耀荣尝过无数美食,煮过的佳肴更不计其数。离春节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三溪酒楼的大厨们已开始为春节的菜式做准备。上午巡视完厨房的猛哥终于忙里偷闲坐下来,与记者一起喝茶吹水。1985年已入行的猛哥,对中山餐饮业的变化如数家珍,间间酒楼都有熟悉的厨师或朋友。作为粤菜传承人,猛哥却不会“独孤一味”。他说,可能中山的咸淡水地缘优势,决定了中山厨师一直在吸收海内外的长处来完善自身。

改革开放前城区只有屈指可数的几间酒楼,直至温泉宾馆开业后,许多港澳师傅被请进来培训中山本土厨师,中山菜与中山改革开放同步迈上了敢闯敢创的道路。1985年,富华酒店、国际酒店筹建开业,分别是从广州、香港请来了整个厨师团队,向中餐、西餐不同的方向发展。同一时期,一些大排档轩记等民间厨师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特别是温泉、富华、国际的本地厨师,学习吸收的不仅是厨艺,还有各种管理、经营。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们又带着这些经验去到外省市经营推广粤菜,融入当地菜。中山的厨师从来不固步自封,一直以博爱、包容的态度去接触各种菜式。”这些年,这些在外闯荡的中山厨师们与来到中山的外来厨师一起,为经典的粤菜又注入了新的味道。例如水煮鱼、水煮牛肉等水煮系列现在已在各大酒楼的常设菜单上。而广东人一直引以为傲的经典清蒸鱼,如今许多酒楼也会在出锅后撒上一把青花椒再淋热油。

不仅在菜式味道上中山厨师博采众长,在技艺传承上也与以往的师傅带徒弟有所区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是以前厨师行业里常说的一句话。徒弟们想学点技术,还得“偷师”。但如今中山一些大厨与职教学校合作,推进现代学徒制。三溪酒楼就与三乡理工学校合作,猛哥去年收了几个拜师学艺的徒弟。“现在还怕年轻人不愿意学,想着办法多教,多练。”猛哥希望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入,能让中山菜、中山厨师在时代的发展中依然“好味道”。

人间烟火盛,世态百味丰。改革开放40年,中山的人口也从当初的近百万人增至如今的过三百万人。新增人口中一半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中山人。他们为中山这座城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不可避免的为中山味道注入了家乡的味道。现在全市7000多间餐饮店中,一半是粤菜,另一半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菜系。如同中山人熟悉的盆菜,来自天南海北的食材汇聚在一起,在时间与温度的作用下,自身散发又吸收着其它食材的味道,彼此在交换中糅入新的气息。再次出炉时,还是各自原有的样子,互相之间不抢味,却已从原有的孤独单一,转变为其乐融融的丰富热闹。中山人称之为“和”味。

年夜饭

盆菜:食材的相生共融

冬菇、发菜、蚝豉……在饭堂华哥的指点下,记者在光明市场的海味干货区里还学了点挑货的知识。

记者随手抓了一把花菇,有点嫌弃,“这么小,菇面上还这么多裂纹,冬菇长得漂亮多了。”华哥叹了口气,买菇不是看大小,主要看伞身是否够厚。“这是日本小花菇,吃的就是厚身、爽滑的口感。即使是伞面直径更大的冬菇,但伞身会薄很多,所以价钱还不如厚身花菇。”有了花菇的前车之鉴,当同时看到几种蚝的时候,记者不敢贸然嫌弃,而是指着最小、最干的小蚝干问华哥,这才是最贵的品种?没想,这次依然猜错。

华哥说,这种小蚝干是牡蛎熬制成汤,经过滤浓缩制成蚝油后剩下的原料。精华已全部熬出,余下的原料晒干成小蚝干,香味几无。市民一般买来煲汤吊味,真正做菜吃的要买生晒的蚝,即蚝豉。这也是过年中山人餐桌上常见的食材,特别是盆菜中不可缺少。面对店里另外在售的两种生晒蚝,记者又犯难了。一种是比小蚝干稍大、偏深黑色的;另一种是接近鸡蛋大小、色泽金黄且按压有弹性的,哪种好吃?华哥说,如果煮盆菜买前者,直接吃买后者。大个、金黄的叫金蚝,是近十来年才从香港传过来的。“很大一只蚝,晒至半干湿,虽然体积缩了一半有多,但还很有润泽度,香味也与生晒干的蚝豉不同。连吃法都很西式,牛油煎香,刀叉切件食。”

一边跟着华哥在各档口中转悠,一边记下这些海味干货的特点,记者突然生出一种感觉:它们如同大腕儿一样,有着各自独特的脾气。只有了解了制作过程、掌握泡发秘笈,才能像惺惺相惜的知音般,将食材隐藏的味道诱发出来,让其重放光彩。此时入口所尝已不仅是味道,还有浓缩其中的前人智慧。

本报记者 陈慧

新闻推荐

出自中山“隆都”,远销大洋彼岸 煎堆油角:卖相工艺有变 内里乡愁依旧

工人们为九江煎堆加上石榴花“帽”。“恒兴”转型从制油角开始。余祖杨煎堆碌碌,金银满屋。传统的中山家庭,每到过年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