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代表团出席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为中山高水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讯(记者/罗丽娟通讯员/钟仁)1月28日上午,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广州开幕。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旭东,市委副书记、市长危伟汉等居住中山的省人大代表出席会议,中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察委员会主任黄远通,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米雪梅、张传卫等列席会议。据悉,参加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山代表团共有30人,其中省直代表5人,居住中山的代表17人,列席会议8人。
今年,中山代表团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优质教育、推进健康医疗事业发展等热点话题建言献策,为推动中山更好地融入发展发局、推动全省经济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中山担当,为中山高水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将中山“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
省人大代表、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描绘了轮廓,也将进一步带动高端资源要素向珠江东岸集聚。“这既给珠江西岸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考验。”梁士伦说,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风,珠江东、西两岸的融合发展将迎来全新的格局,同时也给珠江西岸城市提升创新动能提出更高要求。
“以中山为例,高端科创资源和高水平大学是一个亟须补足的短板。”梁士伦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湾区机遇”是中山未来实现弯道超车的有力契机,尤其是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中山处于大湾区地理中心的“潜在优势”变成“现实优势”,未来该市在吸引高端资源方面将具有更大的优势。其中,位于中山东部组团的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依托创新基础和区位优势,未来将成为中山承接珠江东岸创新高地的重要平台,位于深中通道西岸出口的马鞍岛,可以打造成为与前海遥相呼应的珠江西岸的“前海”。
“中山近年来与香港、澳门、广州等地高校的科创合作动作频繁,下一步可以通过机制创新,多方合作建设高等教育机构、研究院、实验室、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设立香港、澳门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进一步提升中山科创能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创新资源要素迎来优化、重塑时期,梁士伦也极为关注珠江东、西两岸高校均衡发展的问题。“如果未来能够争取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这对于珠江西岸的人才格局都是一个很大的完善和提升,从长远角度解决中山高水平创新发展问题。”他表示。
优化教育资源促优质教育发展
省人大代表、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员刘燕则带来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我接下来的关注点,仍然是基础教育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是数量要足够,这就是要紧盯当前教师缺编问题不放松,”刘燕说,“同时,也很关注教师质量,特别是目前广东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设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我希望能够开放更多的高水平师范生培育渠道,让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系统的师范教育,让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也为国家人才培养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018年,中山市人大常委会在推动“关于推进公办中小学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议案落实过程中,发现教师编制紧缺问题很严重,交由刘燕这个资深教育工作者来牵头进行专题调研。“虽然对教师缺编问题有一定了解,但经过多个样本的实地走访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刘燕回忆,“我曾经到过一所学校,在19个人组成的数学科组中,有9个人是临聘教师,还有1个是从语文科组临时调来救急的。这个案例给我很大的震动,我觉得有责任真实反映基层情况,给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2018年11月6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省人大代表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座谈会,刘燕是这次约见的领衔发起人。为了准备这次约见,刘燕前前后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多个学校,深入了解了其他城市在解决教师编制紧缺方面的创新举措。“约见国家机关负责人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有理有据,共同推动问题解决。”刘燕说。
新闻推荐
700克早产儿患20多种并发症 经中山一院多学科团队救治83天康复出院
1月24日,黄越芳教授(左)、冯霞教授(中)、吴钟凯教授(右)三位“救命恩人”抱着肥肥合影。南方农村报记者方壮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