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媳妇”的中山情
凯伦·史密斯是美国人,1986年在旧金山与欧阳家族后人欧阳威力结婚,从此对从未去过的中山产生浓厚的家乡情怀。 借着此次参加美国旧金山“寻根之友”寻根团的机会,随丈夫女儿第一次来到大岭村,探寻欧阳家族记忆,感受印刻在黑白照片中的遥远“故乡”。
■百年家族史详细记录在册
庆余坊历史悠久,在清朝光绪年间便诰封以欧阳善培(字庆余)为祖父的家族,赐予“庆余”为名的牌坊,以表彰子孙后代在外工作的功勋卓著。“庆余”欧阳家族经过七八代繁衍,其后裔分别居于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区。
凯伦随身携带的手机和ipad中存满了从清朝祖辈到父辈的各种画像和黑白照片,从今年3月开始,她把所了解到的欧阳家故事,从1892年起按时间顺序、用英文全部记录在一个A4大小的黄色笔记本中,每位亲人的出生时间地点甚至欧阳家在美国几次搬迁的时间地点都详细在列。
参观时,她如数家珍地向同行亲友介绍各个画像、照片人物的年代、身份和家族关系,“我和公公婆婆很亲近,婆婆待我如亲生女儿,我本身对中国文化和欧阳家族的故事很感兴趣,我喜欢听他们说故乡的故事并想记录下来。”据她讲述,公公欧阳全发1937年为躲避战乱前往美国,1938年与中山宫花村的林添彩结婚,中途回国几年,1948年夫妻带着在香港出生的大女儿欧阳少湄定居美国加州,1951年欧阳威力在加州出生。“和我比起来,她更像欧阳家的女儿。”丈夫轻轻搂住翻看手机老照片的妻子笑道。
■祠堂文化丰富家乡印记
离庆余坊百米之遥就是欧阳氏大宗祠,前几年宗祠在热心的后人捐资支持下重新修葺,如今焕然一新、大气宏伟。凯伦和丈夫、大女儿以及大姑子欧阳少湄参观祠堂,手上拿着装有笔记本和零散纸张的文件袋,随时准备记录新故事和补充细节。
在祠堂门口右侧鸣谢捐赠者的石刻上,欧阳少湄发现了母亲的名字和捐赠记录,她欣喜地告诉凯伦,凯伦立即凑近观察,她想看明白婆婆中文名的写法,并认真拍下石刻上的名字。
参观完祠堂,凯伦低头在笔记本上写着,笔记本上有紫色、蓝色和铅笔笔迹,紫色和铅笔笔迹都是参观过程中补充记录的。她说:“看到祠堂我很激动,它具有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而且我很荣幸地祭拜了先祖,丰富了我的家乡印象。”
■第一次走进祖屋充满好奇
去庆余坊的祖屋参观是凯伦最期待的环节,这是公公出国前一直居住的地方,也是自己第一次走进长时间存在于照片里、藏在父辈家乡回忆里的祖屋。
穿过“庆余坊”牌坊直走,一幢两层的浅黄色墙壁、深红色屋顶的屋子映入眼帘。当1948年举家移美后,这栋房子基本无人居住,只有邻里亲戚帮忙看守。上世纪90年代初,欧阳家出资重新修建祖屋。
凯伦和丈夫大女儿一起走进屋内,正对大门的墙上挂着父辈和太公太婆等祖辈的照片,丈夫拉着她指着照片轻声向她介绍,凯伦边对比手机里的旧照边仔细研究墙上的照片,不时点点头。 侧面的墙上挂着后辈们的彩色照片,其中有近十张凯伦一家的合影。“看,这是我和三个女儿,都是在美国家中拍的,这里还有我丈夫年轻时的照片。”凯伦惊喜地近距离欣赏。
在一楼厨房里,凯伦看到三个旧的鸡公碗,由小到大套在一起,这是老中山的记忆,是房子里旧时光的见证。她把碗小心翼翼地端放在手上,用手机拍下碗的样子,“我第一次看到这种碗,太有趣了,这只公鸡画得很生动。”
厨房旁边的楼梯通往二楼,凯伦和大女儿站在二楼阳台眺望大岭村,错落有致的民居和村落一角的风貌尽收眼底。“中山是个舒服的地方,现代气息与历史文化并存,在城市发展中还能保留传统的家族故事,寄存海外中山人的家乡情怀。”
随后凯伦拿出笔记本,记下了自己首次中山寻根之旅的感受。
文/见习生 王欣琳 通讯员 周劲图/本报记者 缪晓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生陈伟祺记者徐钧钻通讯员吴雪玲)“便宜卖了”“十二元三本”“花瓶五块钱一个”……11月11日上午,兴中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