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前的中山银行业掠影 市场繁荣 经营艰难
银行的诞生和繁荣是社会经济生活蓬勃发展的需要。1949年以前的中山,虽然战乱频繁,但银行业仍然顽强地支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当时中山民间经济的活力可见一斑。他们的创办人有归国华侨、有政府、有外国商人,还有众多的民间资本家。
■中山第一家银行——香山银行
时间穿越回1924年,在中山繁华的商业中心——石岐孙文西路街头,人流熙熙攘攘,两旁摩肩接踵的骑楼,一眼望不到尽头,骑楼铺面摆满了各种商品,谷米、衣料、纸业、海味等等,不一而足。对于时常置办货物的本地人来说,这些店铺显得亲切熟悉,应有尽有的食用品,足够日常所需,况且店主顾客彼此或许还是街坊邻里呢!吆喝声、讨价声,石岐话夹杂着些许隆都、客家口音,一派忙碌热络的景象。相形之下,伫立其间的一栋簇新的西式洋楼,虽高耸气派,大门敞开着,似已做足虔诚迎客的姿态,却依旧门庭冷清,罕有一两个进出的客人。
这栋新建成的西式洋楼,正是中山历史上的第一家银行——香山银行,由归国华侨郭泗泉开设,这位先行者并不幸运,因为银行业务不佳,经营仅一年即告歇业。另一位华侨李文枢加入资本,接替经营,更名为“华美银行”,可惜两年后也因业务开展困难而自行停业。银行没能经营下去,这栋洋楼却保留了下来,经营行业几经变换,如今已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洋楼上悬挂着1948年开业的思豪大酒店的招牌,虽为后人仿制,从中我们还是能够感受到昔日的辉煌。
香山银行未能成功立足,是否意味着当时中山银业(金融业)并无市场?其实正相反,据《中山市金融志》记载,近代中山的银业颇为发达,一方面得益于其地缘优势所带来的商业繁荣,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外华侨所寄回的雪片般的侨汇。当时经营典当业、钱银业、侨批业者为数不少,曾有过钱银号96家、典当铺24家,石岐的银业在当时的各行业中位居前列。香山银行之所以失败,或许是因为当时人们已习惯于钱银庄号这种渠道,后者经时长日久积累的口碑和信任,是前者无法比拟的优势。
■战乱是威胁当时银行生存的首要因素
之后1929年开设的中山民众实业银行经营就比较成功,官方设立、政府资本注入或许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山民众实业银行的前身是中山民众实业公司银业部。
1929年2月,中山县被定为全国“模范县”,由此成立中山民众实业公司,县政府将征收田款存入公司作为资本基金,用于实业建设,但因成立6年都无成绩,公司被裁撤,余款作为基金,成立了“中山民众实业银行”,经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业务也一直不错。无奈日军侵华,中山沦陷,中山民众实业银行最后在时局动荡中结束了营业。
当时中山还有一些大银行所设立的分支机构,如1930年至抗战前夕,法国商人创办的“万国储蓄会”广州南华总会设立的石岐支会;抗战前后,广东省银行设立的“中山县支行”;1946年,中国农民银行设立的“中山办事处”。
当时的中山银行业虽然繁荣,但银行的经营寿命普遍不长,战争当为首要影响因素。大树与小草的长成,有年岁和朝夕之别,试想,那些小规模的银号钱庄,虽生存不易,却如蔓草,生生不息。
■各具特色的业务时有发生的欠贷
1949年前,中山的银行数量虽不多,经营业务却各具特色。民办性质的香山银行主营存贷款业务,也兼营解付国外侨汇;法商设立的万国储蓄会中山石岐支会专营储蓄业务,以分红为噱头,但因章程条款复杂苛刻,储户不仅难以获利,反而本金容易损失,久之客户流失严重,业务也难以开展;有官方资本的中山民众实业银行,业务相对综合,经营按揭、汇兑、存款储蓄等。
官办性质的广东省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设立的中山办事处,与政府机关团体的联系较为密切,业务虽宽泛,但量并不多,前者主要代理省县金库、机关团体存款、汇兑、商业放款、居民储蓄,兼办侨汇、买汇业务等,后者主营农业贷款,兼办其它存贷款。
特色业务以中国农业银行的农业贷款最为典型。由中山市档案馆馆藏一份1948年7月29日中山县政府抄发给各乡农民、各乡保合作社的《中国农民银行石岐处代办化学肥料贷换稻谷办法》可见,当时农户还可在该银行办事处用稻谷换取肥料:“申请时先将申请应还新兴白稻谷半数运交农行指定之谷仓点收,其余半数限新历本年十月底以前以金风雪谷还清。”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后期,当局政府为了恢复农村经济,改良农业生产,才推出此化肥及良种贷款的政策。
银行大客户也被登报追债
由馆藏的多份档案可知,当时银行欠贷的情况时有发生,尚不论个人贷款,甚至一些单位、团体也有欠贷。1937年,中山民众实业银行就曾向县第三区区立初级中学发过催款函(见右图),信中提到:“贵校前揭欠本银行国币三千三百三十三元三角三分,逾期已久未见清还,前经函催清债有案,现本行为急于收回现金以资周转起见,除请张汝翘律师代为登报催还外,相应函达。贵校限于信到后七天内(即本月20日以前)清还本息,否则依法诉追,绝不展期,幸勿再延为要。”语辞态度强硬,又请律师又登报,可见也是银行急需资金周转,多次追债无果所迫。料想战乱时期,追还欠款愈加艰难。
文/陈琳琳图/中山市档案馆藏
◆注:本文内容参考资料:《中山市金融志》
新闻推荐
公众在体验“超·爱广东”信息亭。通讯员供图本报讯(记者刘肖勇通讯员李文琦)日前记者从广州中山纪念堂获悉,其广场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