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话艺林再添新绿
《绿水源诗话》
利庆伟著
燕山出版社2017年12月
●王散木
说到诗话,文学圈子的人都明白,诗话其实是讲诗歌故事,往宽处说,就是中国诗歌鉴赏、诗歌批评的主要著作形式。这种诗话体式,是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产物,它肇始于百代诗话之祖——钟嵘《诗品》,成于欧阳修《六一诗话》。
《绿水源诗话》的出版,是利庆伟先生对文艺批评界的一份贡献,他让充满蓬勃生机的诗话艺林又添新枝、再增绿色。在对本书作评析时,我很自然地把它与《人间词话》《谈艺录》联想到了一起,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两位大师的作品,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开先河”的地位。王国维根据其文艺观,把多种多样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王国维比较科学地分析了“景”与“情”的关系和产生的各种现象,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这也奠定了《人间词话》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钱钟书的《谈艺录》是一部集中国传统诗话之大成的书,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意的书。书中对古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该书征引或评述的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二是利庆伟先生把《易经》的象、数、理、义原理引入诗歌创作技法研究,这在中国文艺理论界也属于较为前卫的有益探索。于是,这才把《绿水源诗话》与《人间词话》《谈艺录》相提并议。
《绿水源诗话》全书洋洋洒洒多达30余万言,我做了一个粗略的统计,全书127篇文章(不含序言)林林总总所涉及到的古今中外有名有姓的作家近千人,其中大部分是经典名家。作者围绕自己所提出的不同论点,引述引证名家名篇名言不下400余段(首、篇),其中仅古今中外名家诗歌,包括旧体诗、新诗就达300余篇,而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朱光潜语),论点与引证丝毫没有文不对题的,全部都是“干货”……这种“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收放自如,如果没有丰厚的学养和海量的阅读,是很难驾驭的。
向有“群经之首”崇誉的《易经》涵盖天文、地理、社会、人生方方面面,利庆伟先生深谙其奥秘。他用数十个《易经》的象、数、理、义原理,如“旁通”“乘承”“比应”“互体”“穷变通久”“钩深致远”等作为论述诗歌创作技巧,为读者或诗人提供了很大的信息量,拓展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被著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罗锡诗先生称为“研究诗歌创作技法的一个有益尝试”。著名作家洪三泰也慨叹:“利庆伟以其智慧深入诗源,用易经破解诗之谜,是可喜的一例。人们可否再独开奇思,透过千层象,找到诗歌之终极源头,使诗歌"原形毕露"呢?”
当然,利先生没有局限于这些,他还在中国的先贤(儒释道各家)典籍中借鉴了一批观点,如“文外重旨”“诗曲而中”“神与物游”“心物交融”等作为研究诗歌创作技法都有尝试(如《诗要清净》《情知与诗道》《矛盾入诗的妙用》《“致虚静”的五种方法》等)。他还把书法技法的“八面出锋”引入诗歌创作技法(《八面入诗法》),各位读者在阅读中自然能够体味到,此处不再赘述。
利庆伟先生善于从文学批评的宏观着眼、在细微处入手,在创新方面,他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例如,在诗的层次上,一般情况诗的分层只有三几层,而本书的《层次分类说》中,则把诗分为九类数十层,层层皆有实例印证;在诗的转折中,一般情况转折只有三五种,而本书在《转折见功夫》一文中,居然把诗的转折分成80余种。当然,这里的转折,不是简单的起承转合,而是时空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远及近、由浅及深、自上而下的转换。在论述“灵感”时,他更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他认为,“灵感”是“暗物质”附身的体现(《灵感是否存在》)。他希望哲理入诗、音乐入诗;诗应该与政治保持距离;他也希望把诗转化成生产力。应该指出,这部书深入浅出,让艺术与学术交融,拉近了艺术、学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也给社会生活作艺术与哲理的思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也作了有益的探索。
此外,中国文论自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形成不少以诗性表达为特色的文本。作为与旧体诗词并列前行的诗话、词话、曲话以及小说评点等古文论,展现并不断弘扬了独具一格的诗性精神。诗性精神的术语有风骨、体性、情釆、神思、气象、兴寄等,还有性灵、神韵、意象、境界、醉美、虚静等。这些诗性特色在利庆伟先生的这部新书中大都得到较详细的表述。凭诗人、诗论家的深厚功力和心力,也凭其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使这些细腻诗性特色在一些章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知道,中国文论凭借诗性语言,使诗性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鲜活呈现出来,诗论者们各有各法,各得其所。陆机论文用赋,刘勰解读文心雕龙用骈文,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东坡等有论诗诗,司空图则善用四言描写还原诗歌的意境和风格。利庆伟先生在借鉴先贤表述经验的基础上,以其深厚的语言功力,巧妙跌宕跳跃,清新轻松自然,不乏幽默风趣。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
当然,本书在表现手法和个别观点上也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通览全书,用数十个《易经》的象、数、理、义原理论述诗歌创作技巧的内容几乎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这些多以易理专业术语表述的文字,显得玄妙晦涩艰深,非专业人士读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会让大量刚踏入文学门槛的文学爱好者望而却步。我想,作者的初衷不会是“让一部分人看懂而让另一部分人看不懂;让圈子内层人明白,不让圈子外的人明白”(语出《玄诗释奥》一文)吧?因而,对这一部分内容,如果采用通俗浅显大众化的语言表述,是否会更好些?
新闻推荐
三乡古典家具文化节和旅游美食文化节 带给市民不一样的元旦佳节
商报讯(记者李红徐璇摄影报道)上周五,三乡镇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中国(三乡)第五届古典家具文化节暨三乡镇第十一届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