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乡村振兴重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既“塑形”又“铸魂”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摘要]既“塑形”又“铸魂”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航拍镜头下稻田环绕着的南朗镇崖口村,是中山的特色美丽乡村之一。南都记者吴进摄
《中山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着重提出了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聚集,培育壮大乡村本土人才。
今年10月,中山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中山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4万元;到2027年,农村面貌根本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全部行政村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对于乡村振兴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全市各镇区各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同时,协同推进城镇化与逆城镇化,通过逆城镇化助力乡村振兴、解决“城市病”,致力城乡开创性融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城市更向往。
将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聚集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少不了人才助力。据悉,《方案》着重提出了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乡村流动聚集,培育壮大乡村本土人才。具体包括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科技人才下乡工程以及新乡贤返乡工程等。据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事实上,振兴乡村不仅要吸引来人才,还要能留住人才,要让人才更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研究农业,只有这样,人才在乡村这块土地上才能真正服水土,发挥应有作用。而唯有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源泉,才能带动产业的全面振兴,农民也才能过上富裕美好的生活,乡村才有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
具体如何实施?据该负责人解读,中山将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认定管理、生产经营、社会保障、退休养老“五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培育各类农业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管理人员、家庭农场主、经纪人和创业致富带头人,完善市、镇区、村三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同时,实施乡村专业人才培育工程。针对性地培养充实农村教师、全科医生、乡村医生、农技推广员、养老护理员、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才队伍。制定乡村工匠培训和评价办法,鼓励支持本地工匠依规承建乡村小微工程。
如何吸引科技人才下乡?据该负责人介绍,中山将实施科技人才下乡工程。“落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同时,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行“一对一、一对多”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建立“研发团队+农技推广体系+经营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将实施“六百”工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中山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而是被赋予了产业、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丰富的期待。“要从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综合考虑农村产业、环境、治理等等一系列问题,强化为民、惠民、利民的理念,坚持‘农民要什么,我们干什么’,切实解决好事关民生的环境问题,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彰显田园风光、展示乡土风情,将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势转变为发展的动力,让农村在文化上有说头、在景观上有看头、在休闲上有玩头、在经济上有赚头。”
据悉,此次出台的《方案》认为,2018年~2022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头五年,既要推进农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为此,《方案》聚焦目标任务,提出大力实施“六百”工程,即百亿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百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百个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程、百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程、百村乡村善治示范引领工程、百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动产业、生态、文化、组织等各方面振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据悉,《方案》要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富民兴村带动作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具体来说,除了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各类资金资源向农业农村倾斜外,还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走质量兴农之路,进一步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实现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
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
另外,据了解,中山还将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工程,即全面建设“业兴、村美、人和、民富”的美丽乡村。依托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工程及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连线连片推进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选取重要交通干线、南粤古驿道、沿河临海区域,规划建设若干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美丽田园综合体和农业公园。到2022年,全市将创建190个以上美丽宜居村(社区),打造24个特色精品村,形成一批示范带动强、村庄规划建设有序、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美丽乡村。到2027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还着重强调了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据市农业局该负责人解读,中山将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传统民俗等资源禀赋,在有条件的镇、村规划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一村一韵”。发展特色产业、休闲旅游、生态宜居、文化创意等新型特色村镇,推进岭南水乡特色小镇建设,提升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环境,增强小城镇服务能力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定居能力。加快村级工业园整治、三旧改造等,建设创业产业园、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集聚区。到2020年,全市培育特色小镇18个,创建森林小镇18个,产业类、科创类特色小镇达到3A级景区标准,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达到4A级以上景区标准。
事实上,中山的这一发展方向已在经济上予以验证。根据中山市旅游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在“上山下海·广东人游乡村”旅游季的带动下,今年国庆期间各地举办的乡村民俗节庆、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层出不穷,乡村旅游市场异常火爆。
比如,在民众镇,国庆七天假期共接待游客13.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0多万元。主要旅游景点接待游客近8万人次,餐厅及农家乐接待5万多人次。该镇举办了广东乡村旅游季分会场系列活动之“走进民众水乡,体验乡村旅游”启动仪式,从国庆起在镇区主要乡村旅游点分别举办水乡特色运动会、水乡稻田文化节、奇幻乡村之旅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乡村特色体验活动。在大涌镇,中国(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国庆黄金周首日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7天总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在古镇镇星光联盟(AAA旅游景区)国庆7天共接待游客7268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67%。而古镇华艺广场(AAAA旅游景区)2018年度“十一”黄金周游客量达到了55312人次,同比增长7%。
“要让乡村既‘塑形’又‘铸魂’”
对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出,下一步,中山将思考城乡融合发展问题,为大湾区提供发展要素城乡双向流动、休闲娱乐等多样性功能。同时,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落实省委“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部署。在这个过程中,注重“留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注重“留旧”,坚持修旧如旧、以古为新,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不搞大拆大建,不简单给老房子刷白墙,不搞千镇一面、千村一面。
同时,注重“留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乡村既“塑形”又“铸魂”;注重“留白”,把握好现状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实事紧要事,真正做到“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
采写:南都记者肖伟通讯员钟轩
新闻推荐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谈经典名剧《吉赛尔》新版本的改编 “让国人审美习惯得到充分表达”
空灵、飘渺、奇幻……中央芭蕾舞团舞剧《吉赛尔》日前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的唯美演出倾倒全场观众。让人眼前一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