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说完的故事 再现岁月峥嵘 中山船式拖拉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山日报 2018-12-15 04:46

陈建勋(右一)与船拖合影。2013年船拖还在使用。当年船拖出厂。拖船横渡岐江。船拖在禾虫生产基地的泥滩上作业。□刘居上

决战洪湖脱颖而出

时光回到1978年4月20日。当时,在湖北洪湖,全国机耕船经验交流会比赛在这里展开角逐。

当比赛进入决赛阶段时,所有的机耕船、包括屡获全国冠军的湖北-12型机耕船在内,经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军垦部门精挑细选出来的各款机耕船都已进入现场。其中,来自中山农机三厂的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是广东省派出的唯一农机产品。

有幸前往现场的陈建勋异常激动,他是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的主要设计者,在气氛紧张得近乎肃穆的决战前夕,他既感到骄傲,却又不免有点担心。他骄傲的是,由县级的中山农机研究所研制的机耕船,能在众多的国家级、省级农机科研单位研制的产品的比试中颖脱而出挤进决赛;担心的是,他们的样机能否更进一步,取得较好的成绩?从领导、专家和生产厂家代表的窃窃私语中可以察觉,他们几乎早已一致认定,湖北-12型机耕船是当然的冠军,对于来自南方的这艘外貌独特、工艺粗糙的中山机耕船简直不屑一顾。

决赛正式开始。最后6强一字横排准备冲刺。根据大会安排,每台机耕船各分到大约4分田左右的面积相同的土地,同时起步,进行犁耙作业的大比拼。

谁也没有想到,操纵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的中山拖拉机手李荣光竟最先完成指定的犁耙任务,冷静地关机,离开了现场。

在整个犁耙过程中,中山-10型犁耙下的水田,泥路清晰、翻墣彻底、泥墣大小均一、排拍整齐、整块田无漏耕、断墣,而且运行畅顺,全程无坐车。其余的5台拖拉机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打滑坐车的现象。比赛结果证明,中山-10的耕作质量全场最好!

事实摆在眼前,可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承认事实,他们不断地摇头:小小的中山县生产的机耕船,怎么可能赢得在国内屡获殊荣的全国冠军湖北-12型?

墙内开花墙外香。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的成功,却在大洋彼岸引发了回响。美国科研机构不知经什么途径取得资料,1979年9月,美国农机考察团到广东考察,指明要看中山的船式拖拉机和它耕作表演。同年12月,《美国农业工程》学报刊出了中山农机三厂和船式拖拉机的资料和照片。泰国、马来西亚都向广东省机械进出口公司要求进货。马来西亚的一家农机公司,还向广东省提出,希望代理销售中山的船式拖拉机。

从“光杆司令”到奇迹诞生

现在可以回头看看,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原称机耕船,简称船拖)是如何应运而生,又是怎样攀上那个年代的技术高峰的?

船式拖拉机是专为水田耕作而设计、生产的。谁都知道,珠江三角洲的土地(尤其是成陆不久的低沙田),几乎可以形容为一整盘粘糊糊的泥浆,具有深、软、粘、烂、土壤结构复杂多变的特点。过去脸朝泥水背朝天,全靠人力耕作,虽然辛苦,却也无奈。到了机械下田的日子,那就尴尬了。在中山坦洲,当年就有一台履带式拖拉机冒险开下水田,刚下田就陷入泥中,因而被村民们戏称为“天龙八部”。

轮式、履带式拖拉机都不行,难道南方的水田耕种永远实现不了机械化?

上世纪60年代,湖北省农机研究所在国内率先研制出机耕船的样机,利用船式设计,减少对泥土的压强,使之能在水田上操作,在洪湖地区的试验和应用中一举成名,并在其后的同类产品中稳居全国前列。参加1978年全国大比拼的湖北-12型机耕船,就是他们积累多年经验后的最新改进版,比赛前各路精英对它看高一线原是合情合理的。

中山研制船式拖拉机起步较迟。那是在全国的机耕船生产风起云涌,广东省农机厅郭厅长亲自到中山县农机局下达研制任务后才匆匆上马的。至今,陈建勋还清晰地记得,那天,县农机局长把他请到局里,对他说,我们的机耕船项目也该上马了,就由你负责吧。

老陈大吃一惊,回答说,我只是个读了三年的农机大专生,完全没有学过农机设计专业的知识,绝对不是这块材料。

局长没给他推诿余地:可你有实践经验呀,经局里研究,最合适的人选就是你了。

就从这天起,老陈多了个“老总”的外号。可他是个什么样的“老总”啊?名义上是负责人,县农机四化小组(后改为县农机研究所)机耕船课题的组长,实际上是个“光杆司令”,没有资料,没有样机,更没有自己的班底。经不断磨牙,好不容易才从农机二机调来一名七级车工李荣光师傅加入小组,协助他进行研制工作。

在老陈之前,中山的农机二厂、小榄、港口其实也曾各自试制过机耕船,但都失败了。此刻,老陈能做的,就是把那三台尘封已久的样机从各厂的仓底挖出来,从对旧机开膛破肚开始,将它脱胎换骨。为此,他沉住气,花了两年多时间到田头进行试验,其间努力搜集资料,参观先进,拜师学艺,寻求高人指点,不断地进行改良、革新。

有人曾经问老陈,与中山船拖相仿的工农-10手扶拖拉机,仅是图纸,就堆了两三间房子,你们人手那么少,怎能画出如此多的图纸?

老陈笑了,我们的图纸当然不可能按正规的方式完成,但是我们可以打“游击战”“运动战”,甚至以简图的方式在田间画出来啊!

经过不断的研制和改良,中山的船式拖拉机总算造出来了,而且先后在全县、全省的比试中胜出,成为广东省的唯一代表队。于是奇迹出现了,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时所述的一幕。

比拼取胜秘诀在于技高一筹

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中山的船式拖拉机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但它确曾在全国性的现场比拼中大获全胜,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老陈扳着手指,款款地说了三条: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洪湖地区是我国机耕船的发源地,是我们敬重的老师和对手。因而,我们不止一次地千里迢迢前往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为了我国的农机事业的发展,他们对我们也没有保留,到中山船拖进行省级鉴定时,也派了不少人前来参观指导。

二、两机相遇,勇者胜。

中山船拖没有光环,没有包袱,以平常心出战,因而潜力得到最佳的发挥。

三、两机相遇,技高者胜。

中山船拖以东方拖拉机的液压技术为范本,并把其它机耕船普遍采用的牙嵌式离合器改为磨擦式转向离合器。这两项革新十分关键,有了它,拖拉机手对拖拉机的操控就变得灵活自如,不会像其它机耕船那样,一到转向或田底凹凸不平时就打滑,甚至深陷泥泞了。

中山农机三厂生产的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一经推出,立刻大受欢迎,很快便成为中山水田耕作的主力。据说,在有“金斗湾”之称的中山粮仓坦洲,投入生产的船式拖拉机曾经多达120台,有“船拖之乡”之称。

链接

停产40年,故事仍在继续

由于经济结构改变等多种因素,到上世纪80年代,农机三厂不得不无奈地停止了船式拖拉机的生产。但是,至少有一个人对它没法淡忘,他就是在香港出生、其后重返香港定居的陈建勋,中山船式拖拉机的早期设计者。

2013年,年届八旬的陈建勋特地从香港回到中山,为的是邀集关注船式拖拉机命运的老朋友、老拍档,访寻船式拖拉机的遗迹。当有人告诉他,坦洲还有6台船式拖拉机在运作,现在坦洲的1000亩土地,就靠这6台船拖充当主力军了。

老陈很惊奇:停产40年了,在没有零部件补给的条件下,这6台船式拖拉机是怎么存活下来的?

经初步向农业部门了解情况后,老陈和他的朋友决定到坦洲梁金福农机商店、坦洲船拖使用者梁金胜和神湾竹排大队三个点实地考察。

时至今日,每当提起,陈建勋对坦洲的这家农机商店和船拖使用者依然心存感激,称他们为船拖的“守护神”。农机三厂停产40年后,坦洲的6台船拖还保养得那么好,两位“守护神”确实功不可没。

梁金福是位眼光远大的有心人,当听到农机三厂船式拖拉机决定停产时,他立刻赶到农机三厂,把该厂库存的全部船拖零部件买下来。其后40年,他的农机商店成了国内唯一能够提供中山船拖零件的商店。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经验日渐丰富,他甚至懂得指导用家在缺乏某种脱销零件的情况下,如果用其它零件代替。

梁金胜本人拥有两台船式拖拉机,这些年来,一直以为村民代耕为业,生活过得宽裕、滋润。他还有一手农机修理的本领,他家门前的空地,就被他办成了土法上马的船式拖拉机的维修工场。工场是露天的,虽然简陋,却很实用,对顾客的服务也很到位。需替换的零件如何解决?老梁自有办法,不仅四出收购废弃的旧船拖,拆下零件备用。在找不到零件的情况下,还在他的工场里自行制造。老陈到他家时,工场里摆放着两台顾客送来维修的船拖,一台正在抢修,另一台已经修好。在他家,老陈见到这样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丈夫修机,妻子清洗零件上的油污,老母亲则为全家烧茶煮饭。像这样亦农亦工的农家作坊,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在神湾竹排大队,老陈终于亲眼目睹了船式拖拉机在辽阔的水面上纵横驰骋的喜人景象。神湾是中山著名的禾虫生产基地。在这里,单是竹排大队就拥有新旧船式拖拉机9台,6台是40多年前中山农机三厂生产的旧船拖,两台是翠山机械厂(前身为农机三厂)近年生产的船拖,还有一台是从浙江引进、另作它用的卧式发动机的机耕船。从交谈中可以发现,他们对船拖的需求十分迫切,旧的要,更想添置新的。这是因为,适合养殖禾虫的湿地,水面下几乎全是粘糊糊的泥浆,人一走下去就要下陷,实际上是无法人手操作的。但是,为了养殖禾虫的需要,他们必须每年将海坦田上的蒲苇、芒草推倒、切碎,并与泥土混合,使之成为禾虫生长的温床。这特殊且艰巨的任务靠什么完成?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山生产的船式拖拉机才能胜任!

不需要一一列举例子了。40年前,中山-10型船式拖拉机确实停止生产了,然而,出于实际的需要,在有心人的守护下,船式拖拉机依然从未离开过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且有“浴火重生,越演越烈”之势,顺德等邻近县市,也时有人慕名前来,要求购买或订制。因应用家需要,从原农机三厂改制而成的翠山机械厂也开始安排小批量的船拖生产了。当老陈赶到该厂时,该厂刚制成10台船拖准备交货。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新出厂的船拖的外型已不像原来那么笨拙,显得更为轻巧和美观了。

船式拖拉机的故事并未说完,新的一章仍待续写。

船式拖拉机的“浴火重生”令前中山市政协委员、船式拖拉机的主要设计者陈建勋兴奋不已,但从他兴奋、遗憾交织的述说中,我却能感受到他心中那份还没说出来的感慨。尽管“三农”的重要性还在天天说,但对农民的迫切需要其实很少顾及,因而像船式拖拉机这种既便宜又实用的土生土长的农业机械,一直处于自生自灭的濒危状态中。粮食生产是农民的命根,全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在农业用地大面积缩减的情况下,科学种田,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以切实提高粮食亩产就显得更为重要。老陈曾经提及,听说,在外省,那些已通过鉴定的机耕船通常都会得到国家补贴,唯独广东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决策者的一大失误。据了解,国家每年对农业机械是有大笔补贴的,如何让需要支持、扶助的农机生产、使用者得享实惠,中山市政府和农机部门是该多加一点关注了。

新闻推荐

约谈政府官员 追问破解顽疾 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以代表约谈形式,促进审计查出的突出问题的整改

南方日报讯(记者/罗丽娟通讯员/钟仁)12月13日,中山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约谈:针对中山市国资委、住建局、火炬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