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育 中山本土化实践“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开办21个中德(实验)班

南方都市报 2018-12-14 08:45

[摘要]“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已开办21个中德(实验)班

透视

聚焦城市一线解读民生热点

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夯实人才基础,2016年市政府决定引进德国“双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理念,建设“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基地于2017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未来,培训基地计划与境内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大湾区考培中心,承担区内国际标准职业资格考试任务及考前培训,并承担考官培训;计划与德国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制造培训认证中心;将拓展“1+N模式”,依托中山现有产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设多个专项技能培训中心。

开展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

据悉,2017年9月,培训基地正式建成,开展德国“双元制”教育本土化实践,第一年招生257人,刘俊阳是学员之一。和在普通职业学校上课不同,刘俊阳每学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文化课和专业理论知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培训基地,进行每天8小时模拟企业生产实际的操作。作为未来的模具机械工,他还必须学习熟练操作铣床、车床、钳工等多个工种,才能通过考核。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刘俊阳已经能熟练操控多种设备,还能自己设计加工组合工件。

刘俊阳的经历,是中山探索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小缩影。

在职业院校体制外推动职业教育改革

据悉,体制机制不畅,培养模式落后,课程教法陈旧,质量有待提高,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两张皮”现象,是优化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最大障碍。为此,市委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突破体制障碍,筹集三亿元由国资委成立“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挥德国“双元制”中企业的功能作用,作为培训基地建设主体,通过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利用企业高效、灵活的机制及与产业融合、可持续的运营模式,在职业院校体制外推动中山职业教育改革。

培训基地位于三角镇民森信息科技产业园,建筑面积约为13000平方米,投入3000多万元购置近600台(套)先进实训设备,包括机械类的钳工设备、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类、电子焊接、PLC系统安装与维护、工业控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及电子信息类实验工具、各类电路板等设备。其中西门子、费斯托等先进设备可满足世界技能大赛要求。目前,培训基地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设备最多、最先进的实施德国“双元制”课程的“跨企业培训中心”。

培养上岗即可用的人才

16岁的周巧欣,同样来自中山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她是模具专业里为数不多的女生之一。她的妈妈同样从事模具工作,“我经常将做好的工件带回家给妈妈看,她会表扬我做得不错。”

她说,在培训基地有先进的设备给学生练习,还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培训师,除了教授最新的知识,还常常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告诉学员。周巧欣举例,如在使用锉刀时,什么站姿会更顺手、怎么拿最省力等,都是从有丰富经验的培训师那里学来的。像周巧欣这样,上岗即可用、会熟练操控各类设备,是培训基地成立之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据介绍,培训基地引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采用德国人才培养大纲和课程,注重过程管理,弘扬工匠精神,除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以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协调分析等社会能力。培训基地以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建立起“跨企业,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联合行业龙头企业、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实训教学、学生管理、就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为职教资源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提供重要平台。经过三年培养,学生将成为“上岗即可用”的企业重要关键岗位能手。

聘请专家担任负责人

据悉,“培训师”设置是培训基地的一大亮点。实施企业化管理,打破师资队伍招聘的条条框框,优化师资招聘模式。其中,聘请拥有30多年德国“双元制”教育经验的专家担任负责人,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选拔具有一线企业丰富生产经验的能工巧匠作为培训师。目前培训师队伍人均拥有20年以上工作经验,全部经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及教学法培训。

2017年7月,有着30多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的刘大力来到中山,被聘请为培训基地的负责人。刘大力介绍,培训基地创办一年多以来,政府搭台全力支持、选人用人机制灵活、与企业紧密结合、与市场充分对接等优势正逐步显现。培训基地学生的精神面貌、职业技能与学校同年级同专业学生比更胜一筹。培训基地培养效果在省内外也产生一定影响,湖北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派出十名教师到培训基地接受为期十天的“双元制”培训。2018年为中山市职业院校教师举办两期培训班,效果良好。

刘大力表示,培训基地完全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方法,这是对体制内学校“想为而不能为”的重大突破。

未来

迈向专业化、多元化、市场化道路

中山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泽表示,展望未来,培训基地将向着专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道路迈进。

他介绍,培训基地计划与境内外职业教育机构合作,建立大湾区考培中心,承担区内国际标准职业资格考试任务及考前培训,并承担考官培训,为推动大湾区职业教育良好发展提供专业标准、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持续保障。与德国知名企业合作,建设智能制造培训认证中心,引进德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课程和教学体系,围绕“模拟仿真、教学实训、生产设计”的目标,培养学生智能制造数字化柔性系统的设计、改造、运行、调试和维护能力。拓展“1+N模式”,在中德合作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基础上,依托中山现有产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探索混合所有制,建设多个专项技能培训中心,如智能制造装备中心、新能源装备中心、智能家居研发中心等,承接企业培训、社会培训、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培训基地以政府引导,国资运营,市场运作的模式,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打造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高端职业技能人才支撑点。

知多D

中德合作职业技能

人才培训基地

作为学校与企业的纽带和桥梁,目前培训基地与市内5所中职和3所高职院校,开办了21个中德(实验)班,共有学员566名,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工业机械工、电子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六个与中山产业密切相关专业,并洽谈与木林森、TCL等大型上市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合作培养,使学生入校便具有学徒和学生的“双重身份”。预计到2019年,学员将达到900人。

采写:

南都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唐雯

新闻推荐

“研发”还需努力 本地机构报告称,中山上市企业整体研发投入强度相对偏低,地方培育力度仍需加大

在今年全球经济以及资本市场进入震荡不断的低迷期下,中山上市企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记者从广东高维投资获悉,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