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上的“行者”与“大厨” 中山市年度美文大赛评委姚中才黄晓阳谈创作
2018年中山市年度美文大赛总决赛活动于今日正式开启,昨日下午,记者专访了前来中山市担任此次大赛评委的著名作家姚中才和黄晓阳,他们畅谈自己的文学之路和人生经历,启迪着在文学之路上辛苦跋涉的年轻人。
文/本报记者周映夏图/本报记者黎旭升
姚中才简介: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南方周末》及《深圳青年》记者编辑。2002年,以打工者身份到东莞的血汗工厂卧底。2006年随农业部南海渔政局赴南沙群岛守礁近三个月。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走遍了汶川的每一个乡镇。他的作品《南海!南海!》获广东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在姚中才的眼中,人生是一段不断行走的过程,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路上。这些年,他一直行走在旅途中,成为一名资深的“驴友”,在行走中不忘写作,在写作中完成自己的行走。他说,自己对以后的写作没有规划,因为每个人的人生最后到达的地方都不是你最开始规划的地方。
在行走中写作,在写作中行走
——专访著名作家姚中才
写作者
应深入生活
○记者:现在是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去表达自己的思想,你对热爱写作的网友有什么建议?你平时是怎么去观察生活、展开创作的?
●姚中才:一个人热爱写作是好事,但最好先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后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和文章。现在互联网发展很快,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越来越多,在给大众提供知识和信息来源的同时,乱象丛生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很多质疑之声。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认为应该多走进生活中去,现在的网络写作大多来源于虚拟的世界,忽视了真实的生活。我是一个资深的“驴友”,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地方,可以说一直在行走,通过到各个地方行走,我会关注那些平常人看不到的地方。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我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曾经把帐篷扎在映秀的一个操场上,我走遍了汶川的每一个乡镇,以及甘肃陇南和舟曲,辗转平武、北川、青川,在帐篷小学上课、在受灾群众集中点派发药品、在废墟边喷洒消毒药水。通过这种在大灾难面前的直面生死,两个月后我写出了报告文学《爱撼汶川》,后来又和几个作者合作写下了50多万字的《援建汶川》。
○记者:写报告文学的难点在哪里?你是怎样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的?
●姚中才:写报告文学的难点就在于作者是否真正深入到生活中,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的人拿一堆资料就要开始写报告文学,这很可笑。2006年我曾赴南沙群岛守礁近三个月,以作家体验生活的方式和那里的官兵融为一体,我还经过了战斗训练,可以说在那里的三个月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我觉得这三个月的生活给我的写作提供了最真实的素材,许多人生故事都在这种真实的生活中展开。根据这几个月的生活经历,我写出了报告文学《南海!南海!》。
○记者:你从何时开始创作散文和小说?写作是个枯燥的事业,这么多年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平时怎么安排自己的写作时间?
●姚中才:我最早是写诗和散文,后来又写小说,在《南方周末》的工作结束后,我开始写报告文学。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写作,现在我每天都在微信里写一首诗。这些年我走过的地方,每当遇到触动我的地方,我也都记录下来。比如白天在外旅行时,晚上我就会写作。现在我正在构思一部以户外“驴友”、探险客为题材的作品。
真正的写作
没有功利之心
○记者:现在网络小说很热,你怎么看现在的网络小说?对自己以后的写作有没有规划?
●姚中才:网络小说我看的不多,早期看过《盗墓笔记》。现在的网络写作比较浮躁,以赚钱为目的。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没有功利之心的。
我现在平均每年出一本书,我对以后的写作没有规划,因为人生最后到达的地方都不是你开始规划的地方,所以最好不要去规划。
○记者:对传统纸媒向新媒体发展你有何感受和看法?
●姚中才:传统纸媒向新媒体发展是一个趋势,早在1997年,我已感受到国内的一些期刊发行量开始下滑,很多做期刊的人当时都开始有“忧患”意识,觉得越来越不了解读者的口味了,一度感到迷茫。随着一拨一拨的新兴科技的到来,网络阅读的载体也在慢慢改变,如从电脑发展到手机。传统纸媒应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迎着潮头向前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畅销书作家犹如厨师需要考虑多元口味
——专访著名作家黄晓阳
黄晓阳简介:
著名作家、资深传媒人,现任湖南日报华声传媒有限公司下黄晓阳工作室CEO、华声读书总编辑。代表作品《爱情万岁》、《二号首长》。
著名作家黄晓阳先生的小说《爱情万岁》一度成为网络上的畅销书,《二号首长》刚刚面世也销售一空。他说,作家就是一个厨师,思想、故事、经历都是做菜的佐料,写一本书犹如做一道菜,要想到能对很多人的口味,一本好的畅销书应该是每个层次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我没有写作天分所以只能靠勤奋”
○记者:你是如何从一个媒体人转变为作家的?这两者身份有何区别?身份的转变过程中,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黄晓阳:我现在还是一个媒体人。从媒体人到作家的转变,应该这么说,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可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多,十六、七岁时,我给自己的人生规划就是写作。我是先写作,后来才做了媒体人。年轻时我曾经写过好多年的诗,后来又开始写小说。我写作时很疯狂,可能有点强迫症,如果每天不写点文字,干什么都没兴趣。自从我开始写小说后,我每天都要写一万字以上,每天写10个小时,状态最好时一天能写6万多字。
我是没什么写作天分的人,所以我只有勤奋。我遇到过很多人天分都比我好,这让我很自卑,所以我只好以勤补拙。刚开始写作时,在某个报刊上发表一点小豆腐块的文章,我都高兴得不得了,我那个时候的状态和今天这些参赛的作者差不多。
好的畅销书可让
每个人都有“菜”吃
○记者:你曾经花费几年时间研读春秋战国时期的权力纠葛,逐步找准自己的创作方向,以后你会尝试其他题材的小说吗?
●黄晓阳:目前我最想写的书是“给儿子的大脑洗个澡”,我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要“洗脑”,不洗脑你就是个白痴。现在这个社会思想很复杂,体系很多,我想从思想的源头梳理一下,你是来自于孔子、你是来自于老子、你是来自于黑格尔、你是来自于亚里斯多德……那么你所有“来自于谁”的这些东西最多就是一棵树上的枝,也可能是一片叶。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对整个人类文化做一个梳理,这本书是留给儿子的,也是留给下一代的。
我写文章,是为了载道。一个人,既要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要明白万道归一。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世上任何事都一样。
○记者:你的代表作《二号首长》很火,在创作时有没有想过它是写给哪个层次的人看的?
●黄晓阳:我认为作家就是一个厨师,你的思想、故事、经历都是你做菜的佐料,你拿来做一桌菜,是要给很多人吃的。在“二号首长”这一桌菜里面,分别是给哪些人吃的,我写作时确实想过这个问题。我认为一本好的畅销书是每个人都有“菜”吃,应该是每个层次的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为中山美文大赛
点赞
○记者:此次来担任中山市年度美文大赛的评委,有何感受和建议?有没有发现比较好的美文?
●黄晓阳:中山市年度美文大赛的形式很好,可以作为中山的一个文化品牌来运作,做成珠三角、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这不仅对中山很有意义,对全国的文化建设也有意义。现在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闲钱、闲情,有了对文化的追求,媒体在文化方面的探索非常好,可以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满足人们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
据我了解,参与此次美文大赛的选手热情很高,这也说明人们现在的文化需求很高。举办美文大赛也契合现在中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的大背景。我注意到,有的城市微电影大赛、网络微电影大赛等。而中山做美文大赛,在全国范围内也算开创先河,晚上我会好好看下这次参赛的文章,既然来了,就要对这些参赛者负责,对文字负责。
新闻推荐
中山市首个可腐烂垃圾处理中心在横栏建成并投入使用 日处理垃圾可达10吨
本报讯(记者柯颂通讯员黄卫梅)12月6日,位于横栏镇西冲的中山市首个可腐烂垃圾处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地12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