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筑巢引凤”产业园经济错位发展,引入企业和培训机构,有望改变产业与教育脱节痼疾

南方都市报 2018-12-07 13:11

[摘要]产业园经济错位发展,引入企业和培训机构,有望改变产业与教育脱节痼疾

经济转型、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但人才如何培养、如何留住成为不少企业的烦恼。近日,南都记者调查发现,在中山政府日益重视产业转型、高端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有开发商已经瞄准了产业园经济。目前产业园经济错位发展,但依旧面临缺人问题。有产业园大胆求新,采取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双线引入企业和培训机构等,未来还将与领军高校合作,打通政府补贴、服务等需求环节,以此来改变中山过往产业与教育脱节的痼疾。

不少产业园诞生,打响人才争夺战

中山近年来针对企业和产业的新型发展需求,产生了不少产业园,其中不少涉及到三旧改造、企业引进等。模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做法。一种是传统的工业园,例如去年市政府布局的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民众园、三角园、黄圃园、坦洲园、板芙园、小榄园、古镇园等9个产业发展平台,大部分以传统工业、物流、智能制造等方向进行布局,破除以往产业发展自发散乱的情况。

一种是区分新型经济的产业园,也被部分产业园称为“2.0模式”。与传统工业的“重资产”不同,新型产业园的引进企业集中在“轻资产”上,以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方向为主。与产业园和写字楼等模式泾渭分明相比,该类产业园具有两者的特性,边界模糊化下,这类企业或保持了与上游重资产产业的联系,也具有下游产业的灵活特性。目前,这类产业园较为成功的有东区的伊甸园等。以伊甸园为例,它是中山市城区较大的三旧改造项目,主要细分为电子商务基地、创意设计中心、高端商务配套等。目前除了多个创意型公司进驻外,也有不少灵活的微小企业进入。有部分开发商也先知先觉,开始在产业园方向试水,如良安置业投资的德创智谷、迪兴实业投资的紫马智慧教育产业园、启迪控股投资的启迪协信科技园项目等。

不过,虽然产业园发展日新月异,主打的方向不同,但依旧无法摆脱“人才”的困扰。尤其原有的产业园模式,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在不少专家看来,中山市产业层次和综合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偏低,暂缺重大产业平台、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学术研究和事业环境不能满足人才需求,难以承载高层次人才落地。镇区、企业对高精尖人才需求不高,缺乏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同时,不少企业招揽人才时可以说得上有心无力。有企业负责人表示,部分如AI智能、大数据挖掘、后端工程师等IT类行业的人才,只愿意到一线城市工作,高薪都未必能留住。

市政府也意识到教育先行的潜力。去年3月,《中山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方面力争引进1至2所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和工程技术类高校来中山独立或合作办学。

从教育抓起,产教一条龙模式兴起

只有破除教育与产业脱节的旧局,才能用得上人,也留得下人。已经有先行者开始尝试在原有的产业模式上加入“产教融合”元素,并以此为主导平衡企业与人才培养的需求。

近日,中山产教融合示范区(德创智谷)暨青软实训大湾区基地正式开园。青软实训联合阿里云、全国示范性软件服务联盟、吉首大学软件学院等6家机构签约入驻德创智谷。阿里云、青软实训和火炬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培训平台,在火炬区引入高校共建二级学院、产业研究院和人才培养基地,为中山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该基地占地约6万平方米,除部分作为人才培养实训场所,还将划出一定面积为产业招商引资,整个园区将提供给企业优惠的政策,打造成一个以人力资源为特色的专业化产业园区,帮助高校和产业之间在产学研方面进行对接。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内设有产业培训平台、共享教师楼、宿舍楼、创新创业中心等,是产业园鲜见的做法。

“项目所在的火炬开发区原本就是中山最具核心力的工业地带,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教融合的最佳土壤”,德创智谷的项目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与过往只重视产业和企业引进的产业园不同,项目把产业培训平台作为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桥梁,目标是打造“四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工程,即通过完善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将培养的人才重点输送到中山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3大产业。“目前已经完成1家产业培训平台建设,招引企业5家,培训学生500人,对接就业产业100家,还获得省级示范基地”,他表示,预计2022年将会带动就业10000人,实现企业产值5亿元。

背景

经济转型下

产教融合进程加速

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这也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专门关于产教融合的纲领性文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预示着高职教育必须聚集行业、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广泛资源,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意见》要求,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同时,强调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规范发展市场服务组织,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

在这一前提下,各项产教融合举措正在逐步推进。今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指出制定广东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方案,首批在粤东西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遴选2-4个地市开展省级试点引导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资源向产业和人口集聚区集中,各地高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专业镇至少与1所职业院校对口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观察

中山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

对于中山而言,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这类产教融合产业园的生存空间。除了原有的产业铺排和专业镇特色产业集群外,今年8月,中山市印发了《中山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年)》、《中山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山市健康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三大行动计划,未来中山市用五年时间,即到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1500亿元,实现中山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1200亿元,实现健康医药产业总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

这些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倒逼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预见未来中山将需要大量此类人才。如何赶在产业大爆发前夕培养足够的人才,是未来中山该类产业园努力的方向。

采写:南都记者萧倩苑

新闻推荐

中山市12月传染病防控提示发布 提防部分疾病“抬头”别把“感冒”不当回事

近日,中山市卫计、疾控部门发布“12月重点传染病防控风险提示”。诺如病毒引发的感染性腹泻、人禽流感被列入“重点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