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思辨·先锋 华文文学研究者古远清畅谈中山籍当代香港作家创作风貌
高楼林立的国际大都市香港犹如一座水泥岛,但有一批文人墨客却在此种下一片文学森林。这其中就包括中山籍作家,如西西、叶维廉、李英豪等。11月11日晚上,中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莲峰论坛”第二期文艺理论高级培训班于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举行,来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古远清主讲了“香港的中山籍作家”,特别介绍了这三位在世作家的创作特点。
见习生李鑫本报记者廖薇
西西童话般的快乐写作
西西生于1938年的上海,她原名张彦,1950年,12岁的她移民香港。西西以小说、散文著称于世,其诗名远不为人知,她早期只出过一本很薄的诗集,但其分量却使评论家不敢小视。
和一些女诗人以写个人生活如家庭、爱情、婚姻不同,西西的诗作关怀的对象是大千世界,涉及的地区范围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墨西哥等。她的笔触甚至还延伸到第三世界的中南美洲的一些小国。
香港被人称之为“经典的移民城市”。古远清指出,有香港文学史研究者因西西的移民身份将其称为“南来女人”,其实不妥。因为在西西身上,既没有1950年代南来文人的“难民”性格,也没有1970年代南来诗人所惯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相反,西西爱使用南来诗人极少用的后现代手法。
西西著有诗集《石磐》、《西西诗集》等。诗作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她有自己的艺术个性:追求喜剧效果,而不喜欢采用悲哀抑郁的手法。鉴于人世间的悲剧太多,人们已习以为常,所以她想改变思路,写得快乐些。她的“快乐”,系指乐观地对待生活,用轻快的调子抒发情感,而不是某些喜剧电影有意的“搞笑”。
叶维廉时读时新的“中国诗学”
叶维廉生于1937年,先后毕业于台大外文系,台湾师大英语研究所,并获爱荷华大学美学硕士及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叶维廉在学术上贡献最为突出、最具影响力的是他对东西比较文学方法的提供与发明。
他质疑将西方新旧文学理论应用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可行性,肯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特质,并通过中西文学模子的“互照互省”,试图寻求更合理的文学共同规律,建立多方面的理论架构。他著有《秩序的生长》《比较诗学》等。还以古典部分、传意与释意、现代部分三大板块写作了《中国诗学》。
叶维廉的“中国诗学”不是孤立研究,而是与西方诗学相结合,也结合了中国大陆与台湾的诗学。
对许多读者来说,要读懂叶维廉的文学理论感觉不易。但我们不能对难懂的文学理论文章一概而论。有一种“难懂”是故弄玄虚,搞名词术语展览,文字艰涩,使人望而却步;也有一种“难懂”是思想深奥,意蕴丰富,不用连自己也似懂非懂的名词唬人。初读时,你会觉得他的文字思辨性太强,但一经接触,便产生想读下去的欲望,以探讨其中的奥秘。读第一遍时,你或许并不能立刻领会其精神实质,但愈读愈发现新鲜的感受如此之多。叶维廉的文学论著大半属于后一类型。因此,读叶氏的著作,既要有耐性,还要有悟性。当然,叶氏论著并非全是艰深的,也有写得明白易懂的。
李英豪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先锋”
李英豪生于1941年,曾任《好望角》文艺半月刊主编、香港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会长、国际绘画沙龙主席等职务。1960年代至1970年代初,他积极投身文学活动并热心介绍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论著有《批评的视觉》。
《批评的视觉》是香港文学评论史上首次出现的现代主义评论集。他写作现代文论,主要靠自学得来的知识;他不仰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尺度,而是依仗崭新的现代意识。人们从他的论著中所听到的是陌生的声音,而不是从腐儒那里捡来的陈腔滥调。
李英豪当年提出的一些文学理念,在1960年代给台港两地读者以新锐的印象。比如他在《论现代诗之张力》所引用的“张力”概念,不仅在台湾,在中国大陆1980年代的诗歌评论中还经常被借鉴、被引用。这里讲的“张力”,是从物理学力学中借用过来的名词,并无科学上的释义。李英豪使用它,全是关乎诗的表现、诗的感性、诗的语言、诗的动向和诗的深度等等。
李英豪诗论的另一个特点是以感性审度理性,以现代诗作印证现代诗论。李英豪这些新锐的批评,扩大了“创世纪”诗人的文学视野,增强了他们理性批评的自觉性,其影响力也扩散至台湾,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开展。
新闻推荐
“双十一”中山古镇一电商3天成交破亿 “新零售模式”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1月13日下午,中山市古镇镇“灯网”电商平台创始人兼CEO梁锡坤背靠电视机荧幕坐着,背后的数字成交额不断跳跃更新,他说:“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