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塑瓦脊工艺入选中山市级非遗,小榄父子传承技艺近40年 坚守陶塑古法 融入时代审美
从国外学成归来的何大智将继承父辈的陶瓷艺术。
何湛泉在自己的工作室里进行手塑工序。
菊城陶屋的陶艺师傅正在贴塑。
龙窑出窑,陶艺师傅准备将烧好的作品搬出窑外。
岭南的11月,正是入冬节气,白昼渐短。
下午四时,天色明亮,温度湿度适中,是烧陶的好天气。在小榄镇菊城陶屋内,陶屋的主人何湛泉带领着陶艺工人们举行点火仪式,祈祷这一次烧制顺利完成。
在何湛泉看来,这套已经坚持了30多年的流程,代表了手工陶塑工艺人对传统的尊重与坚守。
入窑的陶器,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下,历经16至18个小时的烧制出窑,矿植物颜料在高温下产生化学反应后,灰白色入窑的陶器变成明亮艳丽的万紫千红。柴烧龙窑古法制陶技艺,赋予了它们古朴的造型、色彩与美感,让它们呈现出了与量产陶器不一样的气质。
距离菊城陶屋50公里的三乡巨龙文博园内,一座陶艺博物馆正在紧张地建设当中。何湛泉的小儿子,今年25岁的何大智已经在工地监工了近一年的时间。待陶艺博物馆建成后,将收藏何湛泉30余年来所收藏的珍贵陶器。到时,何大智也将拥有自己的工作室。
2018年10月,何湛泉所坚持的传统石湾陶塑技艺中的精华部分——广东传统建筑陶塑瓦脊制作工艺入选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项脱胎于佛山石湾陶塑业的传统技艺,在中山小榄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撰文: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廖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
1开启:父子从小学习陶塑技术
陶塑瓦脊,是传统岭南建筑中的重要装饰,也是绽放在明清古建筑屋脊上的艺术之花。那些色彩艳丽的花鸟瑞兽、风土人物,展现了时代风情,显示了传统陶艺水平的高超和出神入化。
38年前,17岁的何湛泉出于对陶塑的浓厚兴趣,决定前往佛山,师从民间老艺人劳直,学习陶塑技艺。1985年,何湛泉与师傅一同接过了广州南海神庙的瓦脊修复工作,开始了自己研究明清陶塑瓦脊创作与修复的漫长生涯。
与少年时期便外出学艺的何湛泉不同,何大智出生时,何湛泉已是小有名气的陶艺工匠了。“我们从小就在泥巴里长大,我最早的一件作品是在4岁左右完成的。”自幼接触陶艺制作的何大智,每年寒暑假都会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一些自己的作品。
在何大智出生、成长的90年代,正是何湛泉创办的菊城陶屋逐渐打响名声的时期。由于多次出色完成了古建筑陶塑瓦脊的修复工作,何湛泉逐渐成为名声在外的陶塑工匠。待何大智成年时,何湛泉已经成为行业内权威的陶塑瓦脊技艺大师。
从配泥、配釉,到泥坯塑制、上釉,每一道工序,何湛泉都尽可能还原古法。釉仍是采用古法矿植物炼制,绝不使用化学颜料;泥坯塑制纯手工完成,每一个成品都独一无二;以柴火龙窑烧制陶器,由经验纯熟的老师傅掌控火候。对古法的坚持看似落后,却使得何湛泉的作品拥有明清陶塑瓦脊的古韵。
2传承:坚持古法技艺打造独特作品
菊城陶屋位于中山市小榄镇祥丰北路。在一条乡村土路旁,数百平方米低矮、简陋的水泥厂房,就是名满广东的菊城陶屋所在地。这里唯一能引人注目的,就是水泥厂房中央矗立着的一根三层楼高的“烟囱”,那是柴火龙窑的出火口。
30余年时间里,在这个不起眼的水泥厂房内,何湛泉带领着他的陶艺工人们为广东各地多个明清古建筑进行瓦脊修复工作,其中包括德庆县龙母祖庙、三水芦苞祖庙、花县水月观音庙、广州城隍庙、佛山祖庙、香港青山寺、车公庙屋脊等著名古建筑瓦脊的修复工程。
“从小我就对父亲所做的事情很崇敬,觉得他是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在何湛泉眼中,何大智并没有显示出对陶塑制作拥有特别的兴趣。高中时,何大智选择了理科。高中毕业后,何大智选择出国留学,在悉尼大学修读视觉艺术专业。
海外求学之路带给了何大智全新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视野,却也让他反过来理解了父亲对传统的坚守。何湛泉一直坚持制陶各个环节上的古老配方和传统技艺,尽管这些配方和技艺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陶塑创作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何大智对艺术的深入学习使他逐渐认可了这种限制:“在艺术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某种程度上说,一定的限制才是最大的自由。只有在这种限制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有价值。”
这些想法让何大智有了将陶塑技艺传承下去的使命感。2015年年底,何大智回到了菊城陶屋,在父亲的菊城陶屋里开始自己的陶艺创作生涯。
3创新:让陶塑瓦脊融入时代审美
在陶塑行业已经实现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今天,何湛泉的手工陶塑瓦脊制作依然带着浓厚的工匠气息。
他仍然习惯在深夜进行泥坯塑制,因为黑夜才能使他静下心来认真完成自己的作品。手工陶塑瓦脊需要经历从配泥、配釉、泥坯塑制、上釉再到煅烧成型的漫长过程,往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在极端重视生产效率与时间成本的今天,这种付出是超出一般商业逻辑的。随着煤窑、电窑烧陶工艺的普及,陶具实现批量生产,产能落后、技艺复杂的传统古法已被追求生产效率的市场所抛弃。
此外,这些传统古建筑屋脊上的花鸟瑞兽,也面临着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难题。若无法让陶艺作品进入现代生活空间里,陶塑瓦脊技艺就会如许多传统技艺一般被“束之高阁”。
面对这个问题多年,何湛泉却渐渐变得乐观起来。在他看来,未来陶塑瓦脊这种形式的艺术品可能会消失,或者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但在对陶塑瓦脊制作的探索中所成熟起来的各项技艺,仍然有应用的价值。
在内容创新上,何大智常常会给何湛泉带来惊喜。25岁的何大智穿着潮流,喜欢篮球与摄影。与创作严谨的父亲相比,他愿意去创作一些融入生活的陶艺造型。“并非追求标新立异,只是顺其自然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何大智说。
何湛泉也很乐意展示儿子的作品。“他做的篮球鞋,像我们这一代人是做不出来的。他可以用我们这里原本应用于陶塑瓦脊的一些配泥、配釉的技巧,把篮球鞋的质感做出来。”
对传统技艺最为坚持的何湛泉,对于何大智的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认同。他认为,自己始终坚持的,是陶塑瓦脊的制作工艺,而不是陶塑瓦脊这种形式本身。“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符号和审美,年轻人应该去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对于陶塑技艺中最精华的陶塑瓦脊,何大智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创作想法,但还需要时间去完成。“我回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我会利用父亲的配方、思维、技术和龙窑,以我的审美和艺术视野去创作属于我自己的陶艺作品。”何大智说。
新闻推荐
威胁幼儿生命“头号杀手”并非那些“网红疾病” 世界肺炎日,多了解这种古老疾病
手足口病、季节性流感……上述疾病发展为重症有可能威胁幼儿生命,因近年医学界广泛宣传而成为“网红”。11月12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