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小片地 今朝大气候 简析中山的“仔”字风物
文/图本报记者周振捷
不起眼城乡多处可见
青溪路南端,西侧是兴中广场的摩天轮,东侧则是一些上了“年纪”的门市或仓库。浅窄斑驳的猪仔巷,挨着一栋红墙灰瓦的大仓库,仓库的尾段便是巷子的底部。它与不远处太平路的猪仔街、黄圃升平街的猪仔巷,凑成“二师兄”组别,透露着曾经是猪苗交易场地的过往。
位于中山一桥桥底的基仔街,过去是连接李家基与新填塘街的田基与水塘。这个水塘平日作为贮水防火之用,俗称火烧塘,因称谓不雅于65年前易称今名。巧的是,沙溪坎溪村、康乐村分别有一条与之几乎同名的塘基仔街、基仔大街。而与基仔街一桥之隔的,便是老安山马路仔。这是日渐“年迈”的老安山工业区内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路,不时传出器械转动声。
南下麻洲街东端,连着一条始建于清末、百米之长的蜿蜒小巷,名为塘仔园。巷内一栋民居红色趟栊门的右侧,挂着“石岐市塘仔园22号”“麻洲街塘仔园22号”2个门牌,折射出石岐区域划分的历史。紧闭的黑色大门,一左一右分别绘着“国富”“家强”的红底黑字。
镇区方面,神湾似乎对“仔”字情有独钟,分别有围仔、深环仔、沙岗仔3个自然村。围仔建村于1926年,村内有一条长560米的围仔街;深环仔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有人聚居,村民过去多以挖蚝壳为生;沙岗仔的历史相对较久,于清乾隆初期开始有人聚居。
坦洲南部,同样有1个名为南村仔的自然村,其建村于清乾隆后期,与珠海南屏镇为邻。至于火炬区的滘仔、东升的孖仔涌、南朗蒂峰山的石仔庙、南区的石仔庙山等,于此一笔带过。
沙仔村传奇的人与事
“嘟嘟”的引擎声,由远及近,响起于民众沙仔村中围的河涌。是日上午10点多,一艘小渔艇匆匆驶过,艇上的男子光着膀子抽着烟,打鱼归来。艇后的水纹随之漾开,轻轻拂动着河涌两岸的吊脚寮及垂落水面的茂密树枝。河涌更远处的屋舍农田,披着一层淡淡的雾霭。
位于洪奇沥水道下游的沙仔村,东北至东南与广州南沙区万顷沙隔水相望。此处20世纪初本是一块冲积滩涂,形似蓑衣曾名蓑衣沙,又因面积小而狭长俗称沙仔,陆续有人聚居后分为上围、中围、下围3个片区。进入21世纪,这片位于民众北部的水乡区域,由沙仔、五四、新平3个自然村组成新的沙仔行政村,面积约7平方公里。从番中公路往右拐入,可见到偌大的沙仔工业园,厂房林立,涉及漂染、制线、五金、工业气体、水泥制品等企业。
村内,有一个中山新平乡青年突击队“四最精神”学习园,是2年前建成的。此处包括纪念广场、纪念碑以及事迹展示墙,以翔实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介绍“四最精神”的由来,以及新平乡突击队青年艰苦奋斗的历史。事实上,这是当地深入推进全民修身工程的一大例证。
《中山档案方志》对此谈及,1954年春,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今民众沙仔村及周边)团小组组长梁碧南倡议并发动36名青年组成一支突击队。他们在备耕织肥、兴修水利、整治围内排灌系统、改革耕作方式等科学种田实验中发挥了先锋队作用,夺得了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的第一个丰收年。“在他们的影响下,1955年中山县131个乡建立青年突击队,第二年发展到有524个乡建立,建立青年突击队的乡村超全县乡村总数的95%,青年突击队队员数达1.2万人”。1955年12月,毛泽东主席在广州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选用中山县群众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青年突击队2篇文章,并为《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撰写按语:“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此后,被誉为中山青年的“四最”精神被广为传颂学习。
敢闯敢拼,是青年突击队的精神写照,更是后来人的学习之道。曾被评为“20世纪末中国商业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的商界奇才,中国家电业鼎盛时期当之无愧的风云人物”的胡志标,便是土生土长的沙仔村人。
旧集市圩仔尽阅风云
三乡圩仔,初为集,后为市,再为镇,今为社区。容颜渐变,风采不减,这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据《中山市地名志》记载,“因地处平岚、乌石、桥头3个村中间,清代初期有茶楼、百货店、杂货店、饮食店等10多家,且为三乡与邻镇农副产品和山货集散地,故名圩仔”。此处历来是三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扼区域中心人烟甚是稠密,清道光初年称为圩仔市,光绪初年与平岚圩合称为乌石圩,即俗称的圩仔街,如今的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
只见,靠近大路的商业街,人来车往,服饰鞋袜店成行成市,因自产自销价格实惠时常顾客盈门;里头的老街,清净很多,旧店老铺的招牌亦琳琅满目,有一些野草丛生,有一些仍在经营。当中,最有名的是长350米的圩仔正街,遍布五金铺、打铁铺、写字铺、剃头铺、布匹行、山货行、裁缝店、粮油店等。此处浸润了三乡数百年的商贸风情,昔日有“小澳门”之称,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沿街,一块块石阶一副副门板或长或窄,有明显的摩痕擦迹。
圩仔正街的尽头,有一处红墙绿瓦的庭院,院内便是当地有名的文昌阁(又名天章塔),势若一支昂然的向天之笔。此处高5层30米,为六角攒尖顶、楼阁式砖结构,始建于清乾隆丁卯年(1747年),后来有过3次重修,于1990年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对此,《中山文史》第46辑《文昌阁》一文谈及,三乡古称良都,自古有尚文之风,“乡民集资兴建天章阁,为的就是祈求文星高照,令三乡读书人鸿运当头”。据说,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五日的“文昌诞”,此处的香火最为鼎盛,当地乡民多前往焚香祷告祈盼家中后辈学业有成。
据悉,始建于1954年的三乡广播站,其最初站址便设于文昌阁。如《三乡民间文化漫谈——街头大喇叭的记忆》文章所述,“当时(广播站)在街上设几个大喇叭,广播范围限于圩仔,主要播送音乐及新闻。后来,广播受到干部群众欢迎,范围开始扩大,1956至1958年,圩仔当地逐步改用纸盒舌簧小喇叭安装入户,取代了街头大喇叭,广播内容更为多样化”。
作为三乡商贸业的发祥地,曾是弹丸之地的圩仔,其周边如今不断有新的楼盘、商业综合体崛起,迎来了提质升级的发展机遇。
新闻推荐
中山市公路部门昨举行应急保通架桥演练 45分钟架起一座15米钢桥
16日,市公路局举行应急保通架桥演练,达到了“锻炼队伍、提高能力”的预期目的。副市长高瑞生现场观摩。应急保通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