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人大代表王会霞: 扩容减量两手抓 标本兼治净环境

中山日报 2018-10-01 02:08

王会霞在坦洲镇垃圾转运站了解垃圾集中和分类情况。本报记者余兆宇 摄9月28日上午,在坦洲镇环卫所内,市人大代表王会霞在中转站实地调查垃圾清理状况,她时而俯身细心观察垃圾类别,时而向环卫所工作人员了解每日垃圾的回收运送工作。环保是王会霞最关注的议题,在今年召开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她牵头提交了一份关于“垃圾清理标本兼治,垃圾分类减量化与处理厂扩容并行”的议案,希望能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合力推进解决垃圾清理问题。

■建议垃圾处理先扩容

王会霞是坦洲镇城乡建设服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由于工作原因经常接触环卫所的工人和相关部门责任人。“我经常接到群众投诉电话,加上平时生活中留意到坦洲镇的垃圾分类不到位,运输处理的环节存在二次污染等问题,这值得我去反映和解决,为惠及百姓的环保事业出份力。”

王会霞了解到,坦洲镇日处理生活垃圾约400多吨,而中山市南部组团垃圾处理基地安排给坦洲镇的处理量不足,造成每日约有200多吨的垃圾无法处理。从去年7月左右,她开始实地走访坦洲、小榄、三乡等镇区的环卫所,用了约半年的时间就垃圾处理问题进行调查。在今年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她提出了“标本兼治,统一规划增加垃圾填埋场所或焚烧站,扩容南部垃圾处理基地,同时从政策层面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议,并在今年7月得到市住建局的回复,住建局表示新的垃圾处理基地和南部扩容项目将于2021年底试运行。

■针对现状提出新看法

虽然所提的相关建议被采纳,但王会霞依旧时刻关注垃圾处理问题。她发现,新的垃圾站建设和扩容项目完成需要三年多,期间多余垃圾仍无法得到处理。针对现状,王会霞又提出新观点:垃圾减量化。她建议,垃圾减量化可分三级进行,第一级是居民自行的减量分类,第二级在镇区中转站进行垃圾减量化,第三级就是组团垃圾处理基地的减量化。先由市相关部门引导镇区进行就地减量化处理,例如允许有经营资质的企业在镇区参与建设一些小型、见效快的垃圾减量化处理设施,既能缓解扩容期间垃圾处理难的问题,也能减少日后对组团垃圾处理基地的负荷。

此外,她十分注重群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对环保的宣传,“我们需从精神层次、道德方面入手,抓好教育宣传,让垃圾减量化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见习生王欣琳记者江泽丰

新闻推荐

外来工获“百佳”可直接入户中山 2018 年度“百佳”异地务工评选正接受报名

记者从西区流动人口办获悉,2018年度“同是中山建设者”百佳异地务工人员推选活动已开启,有意申请者可前往区流动人口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