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长疮”不算回事 古人“长疮”为何易夺命 医生细说“感染”的那些事儿
如今,对青壮年而言,“长疮”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回到古代,翻开史书或章回体小说,即使是体格相对强壮的武将或官员,无故“长疮”往往是要命的事情。为啥两者差别那么大,中山市中医院关节科副主任医师张会良讲述了其中的常识。
记者范展颢通讯员黄琳
●认识“长疮”:
中医关注“邪毒”,西医关注“细菌”
张会良表示,史书或章回体小说记载的“长疮”,通常又叫做“背疽”或“背痈”。根据现代医学分析,一般往皮肤感染、蜂窝组织炎、压疮、局部肿瘤等方向考虑。
他举例说,致命“长疮”在古书里比比皆是。西楚霸王的“亚父”谋士范增,在辞官返乡时因背上生毒疮发作而死。明末清初的努尔哈赤,“长疮”一个多月就离世。
“值得注意的是,"长疮"后病情恶化,往往与患者不愿戒口有关。”张会良告诉记者,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52岁那年长了“痈疽”,不愿戒口吃了鱼,随即辞世。明朝大将徐达得了“背疽”,皇帝朱元璋打赏他吃“热毒”的烧鹅。徐达心知大限将至,干脆自杀。
张会良分析说,古书提及的“长疮”,往往是免疫力低下的产物,也可能合并糖尿病等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中医认为身体的“营卫”功能低下,“邪毒”外侵。
张会良指出,西医则认为,细菌找到了可乘之机入侵身体,发生细菌,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其后,病情继续发展,全身发热,局部感染灶扩大,乃至病情持续恶化,最后夺命。
●对抗“长疮”:
抗感染治疗要对症下药
那么,“长疮”这类病能不能治好?
张会良表示,对抗“长疮”,在古代,方法通常是抗感染治疗,使用“清热解毒、调和营卫”的药物,甚至采取原始的外科手术方法。《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均记载,蜀国猛将关羽“长疮”,华佗采用了切开局部皮肤处理排脓的方法,也就是“刮骨疗伤”的典故。
“到了当代,医学进一步发展,使用抗生素,施行无菌消毒。”张会良说,由于治疗效果更快和更好,对当代青壮年而言,“长疮”就变成了不值一提的小事。
当然,部分感染在现代医学看来,仍是一件麻烦事。
“有些感染,严重到连骨头也被感染,医生需要不停地积累临床处理经验。例如,以往的骨髓炎治疗,采用切开骨头、清除病灶、持续冲洗抗生素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多次手术,住院时间较长。”张会良分析说,近年,医生探索施行“抗生素骨粉植入法”,让抗生素在体内患处缓慢释放,骨粉自然降解,从而取得长期消炎、无需反复做手术的效果,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
新闻推荐
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新设企业最快1天拿到营业执照 “在中山开办企业,真方便!”
“一次提交、同步办理、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的“互联网+开办企业”商事登记模式将为开办企业带来极大便利。南方日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