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贷、墓地贷 中小银行为何拼抢下沉市场?
在各种“特色”贷款背后,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进一步被市场提及。市场人士认为,中小行力图在细分市场和本土区域拓展更大的空间,属情理之中,但确实需要评估商业风险及社会环境。
“彩礼贷”的热度还未散去,“墓地贷”又加入了“群聊”。
近日,一则关于贷款业务推介的视频在网络传播。视频内容显示,昆明晋龙如意园(公墓陵园,下称“如意园”)计划与云南西山北银(北京银行)村镇银行(下称“西山北银村镇银行”)联合推出“墓地按揭贷”。如意园相关负责人在上述视频中介绍,最高能贷20万元,期限可达10年。
“这是天地银行的业务?”由于场景的特殊性,“墓地贷”引发网友热议。
3月18日,《财经》记者致电如意园和西山北银村镇银行,如意园营销副总告诉《财经》记者,目前该业务已被取消。截至发稿前,西山北银村镇银行相关人员电话未接通。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地贷”之前,江西九江银行推出的“彩礼贷”亦遭市场质疑。随后,该产品下线。3月18日晚23时55分,九江银行亦通过官方微博致歉,并表示已对“彩礼贷”直接责任人给予停职处理。
市场人士认为,近年来,部分中小银行推出各种“特色”贷款,力图在细分市场和本土区域拓展更大的空间,属情理之中,但确实需要评估商业风险及社会发展现状。
而在各种“特色”贷款背后,中小银行面临的生存压力进一步被市场提及。一方面,大行下沉带来的“威胁”仍在持续;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存贷两端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行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多名中小银行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将是中小行发展的关键之年,能否找到新的“抓手”,事关生死。
万物皆可贷
“实际上这就是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只是把点放到我们这边。考虑到目前并没有什么客户选择这个项目,我们已与银行沟通正式取消了,以后也不会做了。”如意园营销副总向《财经》记者强调,“墓地贷”项目已被取消。
有银行业人士调侃称,“奇葩贷款年年有,最近尤其多。”
值得注意的是,在“墓地贷”引发市场关注前,有银行推出的“彩礼贷”就曾登上微博热搜。
3月16日,一张由九江银行推出,名为“彩礼贷”的产品宣传海报在网络传播。关于该产品的介绍是“彩礼开销不用愁,‘贷’来稳稳的幸福”;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一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可用于新婚旅行、购车、购买首饰等。
然而,这款声称要给客户“贷”来稳稳幸福的产品,最终招来一片指责。部分网友直指“这是一种变形、变味的贷款”,紧接着,央视网、新华网分别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彩礼贷’是对社会陋习的煽风点火”、“‘彩礼贷’这种玩意儿,连宣都不要宣”。
“彩礼贷”引发的舆情风波,最终以该产品下线,九江银行道歉收场。3月18日晚,九江银行通过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声明:已对“彩礼贷”直接责任人给予停职处理,并对暴露出来的合规意识和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将持续严查整改,规范金融营销行为。
事实上,颇具“特色”的贷款市场早已有之,但并未像近期的“彩礼贷”、“墓地贷”等一般引发争议。
据《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根据场景的不同,有银行曾推出“结婚贷”“婚庆贷”“二胎贷”等产品;针对特定的职业群体,亦有银行推出过“厨师贷”“教师贷”“记者贷”等产品。如广宁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厨师贷”由广宁县农商银行推出。另据授信仪式现场图片,首批“厨师贷”申请厨师获得30万元、10万元、5万元不等的授信额度。
金融科技行业资深观察者毕研广指出,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流量和服务场景上比不上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自身开发能力较为有限,场景触达不到C端底层,只能借助第三方渠道或者打出广告“噱头”等手段来吸引客户。
“特色产品是一种创新,但从操作思路上看,部分产品声称‘无需抵押’,‘一方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等便能申请贷款,诸如此类的门槛恐怕并不符合银行审慎经营的原则,其中的风险不容小觑,部分中小行不应盲目追风。”有银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财经》记者注意到,上述“彩礼贷”的申请条件之一为“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墓地贷”的宣传视频中则提及“因为我们行业比较特殊,房产证这些抵押都不需要,信用达得到就可以贷了”。
有金融业人士直言,当前消费贷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租房、购物、3C产品等消费场景基本被瓜分完毕,场景下沉(指用户需求、使用频率等方面相对较低的场景)成为新的选择。部分中小银行推出各种“特色”贷款,力图在细分市场和本土区域拓展更大的空间,属情理之中,但确实需要评估商业风险及社会发展现状。
激战下沉市场:中小行拼了
在关注中小银行创新与风险平衡之外,多名银行业人士频频提及当前中小行面临的生存压力。一方面,大行下沉带来的“威胁”仍在持续;另一方面,受新冠肺炎疫情、存贷两端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小行生存空间持续被挤压。
近年来,大行不断通过经营下沉和客户下沉实现增量客户的拓展。“我们过去服务大中客户,现在开始服务大众客户,也提供几千元的小额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数据信息挖掘、信用分析验证,向更多的个体工商户、农业经营主体(如农户)等提供贷款,大幅扩大了客户覆盖面,那些原来缺信息、缺信用,从而缺资金的客户,现在通过我们的下沉服务,融资需求得到满足。”某国有大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此前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少中小银行感受到“威胁”。“能做的都是同一批客群,大行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势太明显。比如在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方面,我们通常比大行高2%-3%,谁更有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华南某农商行副行长向《财经》记者直言,在这种情况下,中小行只能继续下沉,寻找风险定价更高的群体。
但即便中小行选择继续下沉,竞争也同样激烈,甚至出现恶性竞争。“比如元宵节,有大行客户经理给村镇居民送红伞,我们的客户经理就亲自登门,每家送上一碗热腾腾的元宵。要想抢到客户,只能使劲拼!”某城商行高管告诉《财经》记者,无论是大行、中小行,现在都使出浑身解数拉业务,有时候甚至会遭遇竞争对手恶意抹黑。
某华中地区国有大行业务人员向《财经》记者表示,她所在地的村镇银行就非常“拼”。“我们一般到了下班时间就不再提供服务,这些村镇银行根本不在意所谓的下班时间,加班到晚上是常态,只要有业务就赶紧接。”该业务员表示。
如果说在下沉市场与大行的竞争让中小行感到“威胁”,那在新冠肺炎疫情、存贷两端监管政策持续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部分中小行认为,生存空间已所剩无几。
疫情下,一系列让利措施背后,银行业资产质量承压,部分中小行首当其冲。随着还本付息政策延续,有中小行人士对未来的资产质量状况表示担忧。
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财经》记者根据目前Wind已披露相关数据的73家中小银行不完全统计(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截至2020年三季度,有23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2%以上,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1.5%-2%之间。与2020年初对比,2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与此同时,伴随一系列互联网存贷款政策相继出台,部分中小行直言存贷两端遭遇“双杀”,有中小行甚至喊出“下一个被合并重组的银行会不会是我”的声音。
“对于地方性中小银行来说,影响最大的是区域限制。某种意义这个规定的出台也是出乎预期的,以前的规定是审慎开展,现在是明确禁止。”日前,南京银行副行长周文凯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互联网存贷款业务的合规发展”研讨会上指出。
周文凯表示,未来出局的可能是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银行机构,它们自身没有相关的能力,不可能在市场中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肯定是要出局的;而拥有全国范围经营牌照的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肯定是会留在市场里的。另一类入局者,个人觉得是头部地方法人银行。
“在上述一系列背景下,未来中小银行要不就通过找到新的‘抓手’(比如数字化转型)实现质的飞跃,要不就被兼并重组,再或者直接倒下。”多名中小银行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将是中小行发展的关键之年,能否找到新的“抓手”,事关生死。但提及“抓手”是什么,上述负责人均未给出答案。
新闻推荐
“金融+科技”优化金融服务生态圈 数字银行实现对小微企业“真普惠”
通过部署设备手环监控设备运行状态,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特性,拓展金融服务范围。受访单位供图“疫情时期,因为开工经营周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