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教育支援桥梁 村里娃娃也有了合唱队
■两所学校的合唱队成立暨演出服捐款仪式。
■村里农产品收成好,乡亲开心。
中山市坦洲镇帮扶广宁县4个省定贫困村
1700个日夜的坚守,在肇庆市广宁县的山区大地上,除了留下中山市坦洲镇驻广宁县工作队队员的脚印、担当、情怀外,更催生了4个省定贫困村的悄然改变:赤坑镇合成村、花山村和北市镇国光村、北市村4个省定贫困村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6487多元增至2020年的18434多元,绝对贫困被彻底消除;产业基地在村子里落地生根,资产投资给村里带来了持续的集体收益,村民务工就业、发展种养各有奔头;助学助困、名师送课、跟岗学习、书香校园等等在两所镇中心小学里“热闹”起来,合唱队孩子们稚嫩悠扬的歌声在村镇里响起……
■新快报见习记者农艳芳
搞活村集体产业
多渠道促进脱贫户增收
“基地上的三华李抽芽了,我们今天约了技术专家过来看看。”中山市坦洲镇驻广宁县工作队总队长梁德强口中的三华李基地,是2018年由花山村和合成村共同建设起来的村集体产业基地。
梁德强介绍,这20亩三华李基地由花山村和合成村各派出1名村干进行监管,平时有2名专职的技术员负责打理,需要进行除草、剪枝、施肥等批量工作时则邀请村里的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共同打理。“三华李的长势很好,到今年是第三个年头了,预计5月份就可以挂果了。”梁德强说,这1600棵三华李预计能产出8万斤的李子,不出意外,能为村里创收20多万元。
除了三华李基地,花山村、合成村、北市村、国光村均有1个面积在10亩至20亩不等的青花椒基地,“如今也已成型,2021年将实现收成。”
集体经济“红火发展”的同时,贫困户和村民也有了多种增收途径。工作队动员和协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村民积极务工就业,还出台务工奖补措施,目前共奖补545人次54.5万元;结合贫困户创业意愿扶持开设北市藤编工作坊、赤坑手工艺工作坊,带动了28名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在4个村开发了32个公益岗位解决就地就业问题。
合成村的谢海飞因照顾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及年幼的孩子无法外出就业,工作队便引导他发展种养。开始,谢海飞选择了生猪养殖,但受非洲猪瘟影响,不得不将十几头生猪进行处理。
“后来我们发现他家附近有片竹林,条件很适合养鸡,于是建议他改养肉鸡。”梁德强说,将150只鸡苗派发给谢海飞后,他很快振作精神,认真养起来,现在周边村民都乐意找他买鸡,“完全不愁卖”。这些年,工作队累计发放了60头牛苗、165只猪苗、12404只鸡苗和170箱蜜蜂,“都是结合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精准到户、到人。”梁德强说。
“文化下乡”搭起教育支援桥梁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村里的收入来源有了保障,教育水平的提升也被安排上了日程。“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梁德强强调。
“文化下乡”活动通过助学助困、名师送课下乡、跟岗学习、构建书香校园等形式,将坦洲镇相对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雄厚师资力量、优质教育教学质量等优势传送到坦洲镇对口帮扶的4个村,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
梁德强说,坦洲镇联系和邀请坦洲的名师“送课”到北市镇、赤坑镇的课堂,“不仅学生在听,镇上的老师也在课堂上学习,”教会学生更教会教师,让更多学生受益。
借着“文化下乡”,坦洲镇还邀请坦洲本地的知名男高音歌唱家到广宁县北市镇、赤坑镇教学,并组织两个镇的中心小学建立起合唱队,“让孩子们可以接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学生们很欢迎,参与热情很高。”梁德强高兴地说。2020年11月24日,两所学校还举办了北市镇中心小学合唱队、赤坑镇中心小学合唱队成立暨演出服捐款仪式,坦洲镇党委领导参加并捐赠3万元。
“文化下乡”活动开展以来,坦洲镇先后向赤坑镇中心小学和北市镇中心小学赠送了篮球架、学习用品和防疫物资等,解决了两所学校抗疫物资紧缺以及没有小学生篮球架等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坦洲镇还捐赠了16874册图书,捐赠购书金额达4万元。
“"文化下乡"是我们教育支援的一座桥梁,而且是长久持续的,今后将继续推进发展。”梁德强说。
新闻推荐
谭小燕(左二)正在指导广宁舞蹈协会的成员们进行舞蹈排练。蓝单摄“手要架起来点”“腿绷直打开”“节奏要跟上”……在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