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的创演之旅锤炼锻造包拯“为民初心”

西江日报 2020-11-24 01:11

音乐剧《青天之端》演出现场。 西江日报记者 曹笑 摄

“端州岭之南,西江水拍岸,冉冉物华不语,星霜已千年……”一首《荷花映青天》唱响舞台。该曲是《青天之端》剧中的一首民谣,旋律优美,歌词隽永,引人入胜,唱出了包公的清正廉明、忠贞爱民,唱出了肇庆的历史和美丽。

“包公”不仅仅是肇庆的一笔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他的精神应该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深入挖掘包公历史题材资源,使古老的民族之魂焕发新光彩,2017年,肇庆根据包公在当地的为政事迹,精心创作全国首部全景式“包公”题材大型原创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突破了以往包公戏的传统题材和表现形式,让人眼前一亮,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打磨,打造成为艺术精品。

提炼呈现包拯“岭南风格”

包公讲粤语、包夫人爱吃裹蒸,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不仅讲述了包公在任职端州三年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故事,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与耳熟能详的典型人物故事相结合,创新了廉政教育的形式,更巧妙融入了岭南文化元素,展示了肇庆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味。正由于肇庆有这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有能力以包公文化为载体和纽带,打造一台好戏,利用本地资源去传播、讲述和演绎包公文化的精髓。

“打铁还需自身硬”、“老虎苍蝇一起打”等具有时代意义的话语融入唱词中,紧扣反腐倡廉的时代脉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义士助断案、万民送包拯直呼“青天”,体现了平等、公正的时代主题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在《青天之端》的创排过程中,肇庆打破地域观念,放眼全省,广纳英才,主创团队均受深厚悠长的岭南历史文化熏陶,并在肇庆扎根、采风,在悠久的岭南风韵、深厚的包公文化的碰撞之中,从尘封的历史脉络与现代的社会实践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在廉政文化教育领域大胆创新、尝试;始终以工匠精神为统领,充分把握艺术创作规律,对该剧进行不断打磨。在原有故事题材的基础上,肇庆市主要领导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创作讨论会、专家论证会,剧本先后数易其稿,并且在每次演出后都广泛收集观众意见、深刻总结演出实践,边演边改。从2017年11月首演到2019年12月肇庆演出,再到2020年11月23日亮相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主创人员对剧本、表演、音乐、舞美等各方面斟酌修改甚至推翻重来的篇幅,占首演时全剧的三分之一以上。

走过3省9市,巡演备受热捧

“很震撼、很正气!有情怀,很优美,情感动人;很受教育、得到启示,是难得的廉政教育文艺精品。”“很成功、很精彩,很有感染力,凸显了包公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廉政教育很好的教材。”……几年来,大型廉政音乐剧《青天之端》赴3省9市巡回演出39场,足迹遍布安徽合肥、河南开封以及广东的肇庆、广州、茂名、潮州、河源、珠海、东莞,受到了近3万人次观众的检阅,人民网、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及安徽、河南等省内外官方媒体均用大篇幅作了全面深入的报道,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群众基础广泛。

观演过程中,观众场场有掌声、幕幕含热泪。安徽一位观众激动地说:“看了这个演出,才知道包公不仅是一位清官、好官,更是一位好丈夫、好兄长、好儿子。”开封一位党员干部说:“我一直以为包公成名于开封,没想到在广东肇庆他为民做了这么多事,‘包青天’是肇庆人民最先喊出来的。”

包拯的形象在历史的民间文化中已经被刻画成一个青天大老爷的模样,甚至神化,但是在舞台剧中就好像落入凡尘,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息,让很多原本仰视他的人慢慢靠近他,却依旧秉持着最初的衷心。音乐剧《青天之端》融入了很多岭南文化特色,让人们感到非常接地气,使得包拯这个存在于历史刚正不阿、宛如高岭之花的形象一下子拉入普通百姓的心里,拉近了距离。

新闻推荐

邓家大屋:现状颓败盼维护

邓家大屋外观。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摄西江日报记者夏紫怡在端州区城南路青宁坊8号,有一座街坊们都颇为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