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大屋:现状颓败盼维护
邓家大屋外观。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摄
西江日报记者 夏紫怡
在端州区城南路青宁坊8号,有一座街坊们都颇为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与老屋相关联的,还有一些屋里设马房的零散传闻。老屋一路之隔便是古城墙,传闻中的马匹便是用来巡查城墙、保古城平安的工具。邓家大屋内是否有马房?其历史渊源又缘于何处?近日,记者走进这家老屋了解一二。
或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沿着老城区城南路的蜿蜒小巷走,一直到青宁坊8号,便是街坊邻里都十分熟悉的老屋:邓家大屋。屋外可见,其瓦顶尚保存完好,两侧各设一个书房和阁楼,青砖堆砌,如不细看,很难看出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宅第。
记者顺着邓家大屋后人邓伟强的指引,才留意到屋檐处残存昔日精美的花帘。屋内已多年无人居住,废旧木材、木凳堆积,荒草遍生。位于屋内右侧的几根大杉木,顶立着屋檐上方受白蚁侵蚀的红梁圆柱,其颓败之况引人叹息。
据资料显示,青宁坊邓家大屋初判为清代建筑,坐北向南,三间二进。总面阔11.4米,进深15米。硬山顶,素瓦当,青砖墙,麻石勒脚,砖木结构。头门凹肚门,麻石门框,前堂前半坡用砖墙承托,后半坡为瓜柱形梁架。青宁坊邓家大屋保存清代建筑特色,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
邓家大屋所处的青宁坊亦属一条老街巷。《端州百街掌故》记载,青宁坊原作清宁坊,本意是清明宁静,语出《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彼时的青宁坊路面多用卵石铺筑,房屋普遍为砖木结构,木石门框,雕花帘,垛脊,青瓦面,峰火墙,临街有商铺,屋内多是三、五、七进庭院。
这些说法和邓氏后人邓伟强的记忆多半吻合。“我们祖上相传,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名叫邓鹏的人受命从三水白泥来到青宁坊,担任城墙巡查职务,定居在邓家大屋。”后来,随着时代变迁,居住在大屋的人们生活艰辛,邓家大屋开始逐步衰落。
曾做街巷公共炊堂
邓伟强介绍,其祖上传言,邓鹏担任古城墙巡查的职务。但城墙一圈接近3公里长,日常徒步巡查是不现实的。为此,在如今的丽谯楼和披云楼之间有一片马场,所养的马匹便是用来骑巡的。“街坊们说的屋内有马房是谣言,但这位屋主的确和马有关系。”他说道。
记者在邓家大屋看到,其主屋与阁楼之间的墙上镶嵌着一块颇具年代特色的正方形砖块,上刻有“邓仝墙”三字。邓伟强介绍,从民国时期开始,邓家人受生计所迫,将阁楼书房卖给他人。而“邓仝墙”便是两家人为了日后墙体所属所做的标记,意为双方共有,不许产生纠纷。
与邓家大屋为邻多年的居民麦大年,今年已84岁。他记得,过去邓家大屋只住着一位名为“阿三姑”的老人,老人与邓家有何关系,他也不知道。“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运动如火如荼时,邓家大屋曾被征用为街巷共用的炊堂。”麦大年回忆,当时每家每户都到邓家大屋吃“大锅饭”,场面相当热闹。”不过一年后,炊堂撤去,邓氏族人又返回居住。
文革期间,邓家大屋被严重破坏。邓伟强回忆,直到文革结束,政策落实后,他才与家人返回邓家大屋居住。
但邓家大屋早已“面目全非”,头进与二进均被改建成多个木板房,居住着7户人家。“我后来帮这些住户找到地方居住,自己再亲手重新填补漏洞,修葺墙面和房门,一直住到数十年前才搬离。”如今,面对邓家大屋的颓败之况,邓伟强自叹经济能力不足,希望政府可以出资帮忙维修和护理这座宅第,让其保存下来,重现昔日老屋的古韵之美。
下期预告
肇庆府署存碑,建于明清,东西向排成一排,镶嵌在一面地台护墙上,碑正面朝南。碑刻是反映明清时期肇庆府衙沿革,历任职官情况及有关行政事项的重要文物。若您了解它的一些历史故事,欢迎留言讲述,让我们一起讲好肇庆故事。报料电话13929865022,邮箱:xrshms@163.com。
新闻推荐
千金买屋,万金买邻,和谐相融的邻里关系一直是居民所追求与向往的。为了弘扬邻里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近年来,肇庆市不断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