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圩市到步行街再到商业体,商圈崛起背后是全民消费升级之路 新商圈点亮淼城潮生活
文/佛山日报记者郑泽聪
“在这里逛街,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方便又开心。”昨日下午,三水市民张女士来到西南街道新动力广场,购买完心仪的商品,又到电影院观看一部最新上映的电影。
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商圈的变迁。数十年来,三水商业经济不断向前迈进,三水人的业余文娱生活也从当初单一的买杂货、饮早茶,变成现在的逛街、购物、观影、唱K的一站式体验,三水市民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
“趁圩”是老一辈的回忆
圩,是“墟”的俗称,在湘、赣、闽、粤地区指农村的市集。据三水县志记载,三水全县共有大小圩场30个,其中,以西南江根圩最繁荣。江根圩扼守西江与思贤滘交汇处,沿思贤滘南岸呈带状分布。
家住西南街道江根村的市民陆阜年回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江根圩有百货部、副食部、生猪部、收购站、食品站、茶楼、卫生所、信用社、车衣店、理发店等十几家商铺,是江根、镇西、阁尾几个村唯一的商业中心。
除了商铺,江根圩还有辗米厂、油厂,为附近的村民提供日常的劳作、生活服务。那时候,江根所有人要分配肥料、领取猪肉都要到圩市,村民的粮食、农副产品都要拿到收购站。收购站的员工收齐后,将会从圩市渡口经由水路运回三水县城。
陆阜年说,以前“圩日”是算旧历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每月的1日、4日、7日是江根圩的圩日。每当圩日到来,人们都会拉着货物到此“趁圩”。街道两旁摆满各式各样的货物,车辆、人群络绎不绝,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虽然圩市的商品种类远远比不上现在,但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每次“趁圩”都是陆阜年童年最珍贵的记忆。在陆阜年的印象中,每次跟着长辈去茶楼都能吃到油条、包子,让他回味无穷。在圩市上,朝聚午散,各类招呼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散发着浓浓的市井气与人情味。
商业街曾经是购物胜地
随着三水经济发展,圩市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成熟的商业街。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筷子街"可以说是全西南繁华的地方。”说起西南街道的人民路和中山路,三水老街坊何伯记忆犹新。他说,因为人民路、中山路均与北江平行,宛如一双筷子,所以这两条路被称为“筷子街”。当时,不少人白天上班,晚上过来摆摊。
何伯说,位于中山东路街口三层楼的百货公司是当时西南街道的热门购物点。街坊常常前去买布做件衣服,买鞋,买针线、毛巾、毛毯等杂货,有很多民用的商品。在百货公司附近还有一家冰室可以吃雪糕、吃雪条,冰室旁边靠着新华南路的位置,有间规模比较大的理发店,有十多个理发师傅。在这条街上还有肄江饭店,人们购物之后可以前去享受美食。
在何伯的印象中,以往的商业街虽然也有一些娱乐项目,但以购物为主。当时,何伯最喜欢光顾的是位于人民一路的西南旧影院。“那时逛街没什么节目,不像现在文娱生活那么多,能够看场电影很开心,电影票几毛钱一张票,都是座无虚席的。”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筷子街”狭窄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城市的发展。西南的城区范围不断向外拓展,文锋东路一带就渐渐形成了新的商圈。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又新增了商业城、新华路、月桂等小商圈。其中,在三水商业城旁边耀华路的一段路,一度被设为夜市步行街,安排部分流动小商贩集中在“灯光夜市”经营,叫卖声、讨价声热闹非凡。
时光飞逝,虽然“筷子街”等商业街人气不再,但走在街上,依稀还能感受到这些街道当初的兴旺。
商业综合体让购物更舒适
11月15日晚上6时,白天的喧嚣逐渐褪去,在三水广场,逛街的市民渐渐多了起来。不少市民或选购心仪的商品、或在电影院看电影,又或和家人朋友享受美食……
“现在三水大型综合体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三水市民李俊杰表示,现在买东西一般都会去三水广场、万达广场、新动力广场这些大商场。这些大型综合体商品多、种类全,而且有电梯、空调、停车场,还有儿童游乐设施。在这里买东西,选择更多,体验更好。
与李俊杰有同感的市民有很多。时至今天,三水已经形成了三水广场、万达广场、新动力广场等多个商圈,未来还有冠军城以及三水新城一带。出来逛街,不但能买到心水的衣服、饰物,还能喝茶、观影、唱K,享受多元化的生活。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一站式消费模式,着实改变了很多三水人的购物习惯。如今,三水各大商业综合体的顾客远不止本地三水人,还有新三水人,甚至还有从肇庆、清远的市民远道而来消费。不少大型综合体也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供越来越新颖的服务,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新闻推荐
西江日报讯(记者王永强通讯员陈远震)11月11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举行“与军同心,与法同行”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来自全市各县(市...